深度*公司*歌尔股份(002241):2024年净利率修复 AI/AR眼镜蓄势待发

类别:公司 机构: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苏凌瑶 日期:2025-04-07

  公司发布2024 年年报,全年营收同比微增,但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各项业务的毛利率均出现提升。展望未来,AI/AR 眼镜产业有望在AI 技术驱动下快速增长,公司布局充分,有望深度受益。

      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公司2024 年营收微增,但归母净利润恢复较好;Q4 因计提资产减值致使净利率环比下滑。公司2024 年营业收入1009.54 亿元,同比增长2.41%;归母净利润26.65 亿元,同比增长144.93%;扣非归母净利润23.93 亿元,同比增长178.30%;毛利率11.09%,同比提升2.14 个百分点,净利率2.56%,同比提升1.53 个百分点。全年业绩提升的动力,在于消费电子终端需求在AI 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有所提升,同时公司加强精益运营,带动公司盈利水平同比提升。2024Q4 单季度营业收入313.08 亿元,同比增长27.13%,创上市以来单季度营收新高;归母净利润3.20 亿元,同比增长63.23%;扣非归母净利润3.47 亿元,同比增长371.32%;毛利率10.3%,同比降低0.28 个百分点,环比降低1.06 个百分点;净利率0.95%,同比提升0.36 个百分点,环比降低2.80 个百分点。公司2024Q4 单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出现下滑,重要原因是计提了较多资产减值损失,2024全年资产减值共6.43 亿元,单四季度增加4.12 亿元;2024 年资产减值科目主要为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减值,其中存货减值为4.01 亿元,固定资产减值为2.42 亿元。

      各项业务盈利能力均有提升。分结构来看,公司智能硬件业务收入572 亿元,营收占比达56.66%,保持最高,但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57%,毛利率同比提升1.90 个百分点。主要因PS5 等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后段正常降量,导致该业务营收有所下降;公司智能声学整机业务收入263 亿元,营收占比达26.05%,该业务收入同比提升8.73%,毛利率同比提升2.73 个百分点,因公司智能无线耳机产品保持良性成长所致;公司精密零组件业务收入151 亿元,营收占比14.90%,该业务收入同比提升15.85%,毛利率同比提升1.02 个百分点,主要因声学传感器产品性能升级,价值量和盈利能力提升所致。根据控股子公司歌尔微在港股提交的申请书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营收达32.66 亿元,同比增长52.17%,因AI 技术与智能硬件融合导致的该业务增长势头较好。

      展望未来,在AI 技术驱动下,以AI/AR 眼镜为首的消费电子产品迎来重要增长动能。AI 眼镜在用户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有望成为AI 技术在端侧落地的重要载体,市场潜力较大;而AR 眼镜产品在行业头部厂商的积极投入和推动之下,AR 产品发布节奏加快,同时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如光学、显示、通信、材料等技术迭代速度亦加快,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其中,AI 智能眼镜是全球消费电子最受关注的智能硬件创新方向之一,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 统计,2024 年全球AI 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210%,首次突破200 万台大关;而根据IDC 的预测数据,2028 年全球AR 设备出货量有望达到690 万部,2025 年至2028 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约78%。

      公司深度布局AI/AR 眼镜产业,发布系列新产品有望推动产业加速。2024 年9 月,公司控股子公司歌尔光学在第25 届光博会上,发布业内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LCoS 全彩显示AR 光机和Micro LED 单绿色树脂衍射光波导AR 显示模组,有望助力AR 眼镜实现真正轻量化。2025 年初,歌尔光学发布表面浮雕刻蚀光栅工艺的全新AR 全彩光波导显示模组Star G-E1,通过优化光栅材料和结构,Star G-E1 可实现5000 尼特的峰值亮度,亮度均匀性超过45%,色差小于0.02,对比同类技术方案分别提升约50%和100%,有效减少图像颜色偏差,提升色彩表现;在外观方面,Star G-E1 采用单层光波导镜片,厚度仅0.7 毫米,同时配备的Micro LED 光机体积小于0.5 立方厘米,在轻薄小巧的同时拥有卓越的光学显示效果。

      估值

      在AI 技术驱动下,公司深度布局的AI/AR 眼镜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新增长点,带动营收和利润双增;同时考虑美国的新关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对公司的影响暂时较难评估。综合考虑,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 年归母净利润36.40/42.09/50.68 亿元;实现每股收益1.04/1.21/1.45元,对应市盈率22.4/19.4/16.1 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宏观市场风险、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管理风险、关税政策带动供应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