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股份(601666):精煤洗出率提升 售价上涨 控股股东增持彰显发展信心

类别:公司 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晨 日期:2024-08-21

  事件:

      2024 年8 月19 日,平煤股份发布2024 年半年度报告:2024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5 亿元,同比+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9 亿元,同比-37.66%,利润同比下滑主要由商品煤销量同比下滑以及管理费用同比提升导致(管理费用同比提升2.8 亿元,主要系十二矿停工期间工资等费用计入导致),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1亿元,同比-33.59%。基本每股收益为0.58 元,同比-40.14%。加权平均ROE 为4.98%,同比减少4.53 个百分点。

      投资要点:

      煤炭业务:精煤洗出率大幅提升带动综合售价上涨,对冲煤炭销量下滑。2024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原煤产量1420.8 万吨,同比-7.56%,商品煤销量1348.75 万吨,同比-13.2%,其中自有商品煤销量1154.52 万吨,同比-16.95%,产销量下滑主要是一季度矿井事故影响所致,当前该事故影响已消除(2024 年1 月12 日十二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上半年吨煤售价实现1088 元/吨,同比+9%,吨煤成本实现772 元/吨,同比+13%,吨煤毛利实现317 元/吨,同比+1%,整体板块毛利实现42.7 亿元,同比-13%。上半年精煤产量659 万吨,精煤产出率为46.4%(上年度为40.2%)。全年来看,根据公司生产经营计划,2024 年精煤产量计划1305 万吨,相较2023年精煤产量1269 万吨提升36 万吨(+2.8%)。

      分季度看,2024 第二季度,公司实现原煤产量758 万吨,环比+14%,商品煤销量657.5 万吨,环比-5%,吨煤售价实现1017.5 元/吨,环比-12%,吨煤成本实现706.1 元/吨,环比-15%,吨煤毛利实现311.4元/吨,环比-3%,整体煤炭板块毛利实现20.48 亿元,环比-8%。

      公司可转债仍有近一半未转股。2023 年3 月公司发行可转债主要用于煤矿智能化建设及偿还公司债务,募集资金为29 亿,转股期限为2023 年9 月22 日至2029 年3 月15 日。根据公司公告(2024 年7月1 日),“平煤转债”转股价格已调整为8.08 元/股,自2024 年  5 月24 日起生效,公司强制转股价格调整为8.08*1.3=10.5 元。截至2024 年8 月19 日,转债余额还有14.28 亿元。

      控股股东计划增持,彰显自身发展信心。2024 年7 月29 日,公司发布公告,计划自2024 年7 月30 日起的6 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增持不低于3 亿元,不超过6 亿元,增持价格不高于12 元/股。2023 年9 月7 日,公司发布公告,拟以不超过人民币12.78元/股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20,000 万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30,000 万元(含),拟用于股权激励。根据公司最新公告,截至2024 年7 月31 日,该回购已累计支付2.83 亿元,回购股本0.27 亿股。

      公司煤焦一体化不断拓展,提质增效持续落实。减少同业竞争方面:

      集团承诺为减少同业竞争,将在建项目包括夏店矿(设计产能150万吨/年)、梁北二井(设计产能120 万吨/年)投产后36 个月内、自相关承诺出具之日起36 个月内转让给上市公司或集团子公司,公司煤焦一体化业务或将不断拓展;提质增效方面:根据公司《人力资源改革十年规划》,力争将公司职工优化到4 万人以下,截至2023年底,公司员工总人数为4.49 万人,同比减少0.87 万人,提质增效持续落实,增强公司发展动力。

      高分红特征明显。据2023 年11 月28 日公司发布《2023 年至2025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公司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原则上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合并报表可供分配利润的60%。据公司《关于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告》指出,公司拟每10 股派发现金股利9.90元(含税),合计24.3 亿,分红比率60.6%。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我们预计2024-2026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58/33.88/38.84 亿元,同比-34%/+27%/+15%;EPS 分别为1.07/1.37/1.57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为9.4/7.4/6.4 倍。考虑到公司全年焦精煤计划产量小幅上涨,且未来集团资产或将注入,煤焦一体化业务不断扩展。此外控股股东增持,彰显自身发展信心,分红比例高。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煤炭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风险;安全生产事故风险;海外煤炭大量进口风险;下游需求大幅下降风险;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