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业周报:2022药品审评报告发布 审评进一步凸显药品临床价值重要性
上周中药Ⅱ下跌2.8%,医药板块短暂上涨后延续调整态势上周(2023.09.04-2023.09.08)医药生物报收7852.32 点,下跌2.29%;中药Ⅱ报收6934.48 点,下跌2.8%;化学制药报收9456.46 点,下跌1.92%;生物制品报收7102.27 点,下跌1.11%;医药商业报收5568.82 点,下跌2.26%;医疗器械报收6503.1 点,下跌2.27%;医疗服务报收6841.36 点,下跌3.15%。
经过短暂上涨之后,医药板块延续调整态势,中药板块跌幅相对较大。
从公司表现来看,表现居前的公司有:*ST 吉药、通化金马、江中药业、*ST 太安、国发股份;表现靠后的公司有:太极集团、达仁堂、葵花药业、健民集团、康缘药业。
上周中药PE(ttm)25.83X,PB(lf)2.54X
上周中药板块PE 为25.83X,较前一周下降0.74X,近一年PE 最大值为33.61X,最小值为17.27X; PB 为2.54X,较前一周下降0.08X,近一年PB最大值为3.11X,最小值为2.22X;中药板块相对沪深300 估值溢价率为122.4%。
中药材市场小幅震荡,价格指数略有下跌
上周中药材价格总指数为257.48 点,较前一周下跌0.2%。从中药材十二大类来看,呈现出4 涨8 跌的态势,树脂类药材价格指数跌幅居首。需求方面,上周中药材市场需求未有明显上升,叠加局部地区降雨增多对需求形成一定影响;供给方面,多数品类中药材库存增多,导致价格出现小幅走低。预计后期价格指数仍将小幅波动。
2022 年度药品审评报告发布,进一步凸显确有临床价值中药新药的审评上周国家药品监督局发布《2022 年度药品审评报告》。从注册申请受理情况来看,2022 年药审中心受理注册申请12368 件,同比增长6.09%,中药受理注册申请1558 件(需技术审评421 件,直接审批1137 件)。需技术审评的中药注册申请421 件,同比减少5.18%,其中,IND57 件,同比增长9.62%;NDA14 件,与去年持平;ANDA2 件。在需技术审评的中药IND 中,创新中药有39 件,同比下降11.36%,改良型中药17 件,同比增长112.5%。需技术审评的中药NDA 中,创新中药10 件,与去年持平,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4 件,同比增长33.33%。
从审评审批情况来看,2022 年全年审结的注册申请共11365 件,同比减少5.94%。共批准IND2064 件,同比减少2.09%;建议批准NDA269 件,同比减少16.72%;建议批转ANDA1069 件,同比增长6.58%。审结结果显示新药获批呈现一定程度放缓,最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对研发创新及审评审批进度的影响。具体到中药,2022 年审结需技术审评的中药注册申请380 件,同比减少16.67%,其中,IND 同比增长18.37%,NDA 同比下降26.32%。
审结的中药IND 中,批准45 件,包括创新中药IND30 件(+7.14%)和改良中药IND13 件(+116.67%);审结的中药NDA 中,建议批准8 件,其中, 创新中药NDA6 件,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NDA2 件。
从适应症来看,批准的45 件中药IND 中,适应症涉及11 个领域,呼吸、消化占比最大,分别为24.4%、13.3%;建议批准的中药NDA 涉及6 个适应症,五官、肾脏病用药占比较大,均为25%。2022 年全年整体按时限审结率为99.8%,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其中,NDA、ANDA、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的注册申请按时限审结率首次突破98%。
总体而言,2022 年的药品审评审批进一步凸显出药物的临床价值,向新冠用药、儿童用药、罕见病药品进行更大的倾斜。在中药的审评审批上,也进一步遵循中药传承创新的精神,更加突出确有临床价值的中药新药审评,如重点治疗领域的中药品种散寒化湿颗粒,中药新药参葛补肾胶囊、芪胶调经颗粒、黄蜀葵花总黄酮口腔贴片、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苓桂术甘颗粒等。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从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的中药新药以及经典名方将更具竞争力。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在研产品丰富且研发进展较快、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较好、布局大品类有独家品种的企业更具投资价值。
投资策略:关注增量为行业带来的增长空间
我们继续看好中药行业,维持行业“增持”评级。看好中药行业大逻辑不变的基础上,建议关注行业增量变化:首先,行业有望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业绩双驱动,逐步实现“政策—创新—产品—业绩”的新循环;其次,存量和增量有望共促中药行业持续向好,增量将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大驱动力。增量主要来自五个扩容:一是中药创新药及经典名方加速上市带来品种扩容;二是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调整带来量的扩容;三是中医医院及科室建设标准和数量的提升带来医院端供给扩容;四是中医医疗服务及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带来需求端扩容;五是国企改革有望带来中药国资背景企业业绩提升。
投资标的方面,重点关注:(1)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2)进入医保、基药目录品种较多的企业;(3)独家品种较多的企业;(4)拥有国资背景且具有核心大品种的优势企业。
风险提示
(1)包括行业集采等在内的政策趋严,导致中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上市公司在研产品进展低于市场预期;
(3)医保和基药目录中中药占比提升低于市场预期;(4)国企改革推进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