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上海硅酸盐所氟化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获进展

类别:策略 机构: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子健/张艺晟 日期:2023-02-06

福建物构所等在可实现“储池计算”的柔性光电材料和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伟国团队和香港大学王忠睿团队合作,提出了材料-算法协同设计策略,开发出具有高效激子分离和空间电荷传输特性的半导体聚合物(p-NDI),并构建出具有多任务识别能力的“储池计算”视觉芯片。基于p-NDI 出色的光响应行为和瞬态记忆特性,器件可同时感知、存储和预处理光信号,并表现出多比特信号区分能力、记忆非线性衰减行为,以及对于不同输入信号的实时关联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磁存储材料新技术可提升信息存储速度和密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合作,突破了原子级平整反铁磁金属单晶薄膜的关键制备技术,通过界面应力诱导非共线反铁磁单晶薄膜的晶格四方度变化,产生了单轴磁各向异性,以及显著的反常霍尔效应。基于该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了全反铁磁异质界面(共线反铁磁/非共线反铁磁)的交换偏置效应,从而设计制备出多层膜新型全反铁磁存储器件,大幅提升了数据读出可靠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发现天然多糖基生物黏合剂可修复伤口。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团队从白玉蜗牛黏液中发现一种可用于伤口修复的天然多糖基生物黏合剂(d-SMG)。团队对其成分进行了系统鉴定与分析,发现d-SMG 主要由类肝素的蜗牛糖胺聚糖与蜗牛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其中新型糖胺聚糖为主要有效活性组分;多糖与蛋白质组成的独特双网络凝胶体系,使得蜗牛黏液具有突出的水凝胶性能及强效的组织黏附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自响应可变机电性能材料问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张世武团队与国外专家合作,开发了一种由镍微米颗粒、低熔点菲尔德合金和聚合物基体组成的复合导电弹性体。这种材料的电导率可在包括压缩、拉伸、扭转、弯曲在内的机械载荷下指数增强超过1000 万倍。当材料被加热至60℃以上时,其中的菲尔德合金颗粒熔化。熔化的菲尔德合金液滴不能像固体颗粒一样互相接触以形成导电路径,而是在机械载荷下随聚合物基体变形。这显著降低了材料的弹性模量、导电性和应变灵敏度,从而实现刚度和电阻的自触发协调增效调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

    上海硅酸盐所氟化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获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驰麟团队提出了对聚合物电解质和转换反应正极的双重氟化策略,率先构建出大尺寸软包构型的固态锂-氟化铁电池,获得了高达500-600 mAh/g 的可逆容量(正极能量密度可达1308 Wh/kg)。受益于转换反应中高的赝电容贡献和锂扩散系数,界面氟化改性的Li-FeF3 电池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3.5 A/g 时容量260mAh/g)和超长的循环能力(700 mA/g 时循环至少900 次),其软包体系可在超薄电解质膜条件下可逆循环200 次以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