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本周观点:6月信贷加速 7月资金面何解?

类别:行业 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一峰 日期:2022-07-04

一、6 月宽信用进程料加速,贷款或明显同比多增在刚刚过去的6 月份,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受到双重激励约束:一方面是“523”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后的持续考核,另一方面是半年末银行自身扩表要求增强,带来宽信用提速。主要表现为:

    第一,基建领域信贷资源增加。稳增长6 方面33 项配套政策应出尽出,持续加码,支持基建融资的力量不断强化,政策性银行调增了8000 亿信贷额度,由此驱动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信贷投放在6 月较早走稳。

    第二,经济进入复苏进程的自然需求。6 月份以来,疫情后经济有所恢复,复工达产进程加快,前期因经济活动暂停而受冻结的信贷需求有所释放。

    第三,低价贷款引致需求增加。二季度以来,信贷领域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新发放贷款利率明显走低。另外,央行较多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价格补贴,推动了商业银行将FTP 收益转移至特定贷款领域,对经营单元让利,有助于刺激信贷需求,但较低利率水平下不排除存在一定跑冒滴漏和虚增套利。

    第四,银行稳信贷“十八般武艺”尽出。“523”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会议召开之后,各家银行均召开了信贷专题会议部署落实,明确提出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6月份银行准备时间充足,发挥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善贷款投放总量和结构。

    结合6 月份全月票据贴现利率运行态势看,我们未发现票据业务显著冲量特点,临近月末资金利率大幅上行,预示6 月份金融数据整体表现较好,不排除超预期可能。初步预测:6 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或达2.5 万亿以上,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22 万亿,6 月新增社融或接近5 万亿,社融同比增速达10.8%。

    二、分析资金面不仅要看超储,更要看银行资产负债行为与银行信贷投放相关联的是,刚刚过去的6 月,资金面总体稳定,但在月末时点明显收敛,银行融出量较少,非银机构大幅提价,收盘时R001 和DR001 利率分别上行至3.02%和1.93%,两者利差走扩至109bp,创年内新高,而GC001 则上行至3.43%,反映出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流动性较为紧张,平盘艰难。

    我们注意到,今年短端杠杆情况较为普遍,二季度R001 季均成交量高达4.7万亿,创历史新高。在长端利率运行空间较为逼仄情况下,机构通过加杠杆carry短端品种,不失为一种更为确定性的操作,进而造成利率曲线偏陡峭化。支撑这种交易策略的主要动力,并非完全由于央行放水所致,银行资产负债配置行为影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

    1、二季度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并不大。尽管4 月份央行降准0.25 个百分点释放约5000 亿资金,并创设了各类定向再贷款工具,但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5 月份累计回笼近万亿,超储规模也下滑约4000 亿。

    2、仅观测超储率存在一定弊端。一直以来,市场主要基于外汇、央行、财政、现金、缴准共五因素来测算超储率变化,以此作为判断流动性余缺的“标尺”。事实上,超储或基础货币仅仅是从央行到银行的流动性映射,超储越多,流动性越宽松,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我们观察更长时间维度的数据不难发现,超储率总体是不断下滑的,与流动性松紧度的相关性已显著下降。

    这是因为:这些年来,银行司库对于日间头寸的管理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包括系统建设的完善、头寸管理工具颗粒度的细化、对分行头寸报送考核力度的加大等。在此情况下,银行对于超储率的内部限额管理要求越来越低,资金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

    所以,若完全拘泥于超储率五因素模型的测算结果,可能得到的结论与事实相背离。例如,4-5 月份资金利率持续脱离走廊中枢期间,超储率却不断下滑。同时,对于7 月份资金面的判断,若基于五因素测算,7 月份基础货币缺口(不考虑央行投放)大致维持在3000-4000 亿,但这种测算对投资者的参考意义并不大。因为:一是很多不可测因素(如各项专项再贷款吞吐)难以精确地衡量在五因素模型中,二是该模型过度依赖于央行行为,三是没有考虑银行资产负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