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为什么第二次降息来得那么早?

类别:宏观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至奕/孙金霞/王仲尧 日期:2022-01-19

研究结论

    事件:2022 年1 月17 日人民银行开展7000 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 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10 个基点。

    当前LPR 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 MLF 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MLF 利率降低意味着1 月20 日公布的1 年期和5 年期LPR 利率大概率将下行,或与MLF 同步,各下调10BP。

    一季度降息在预期之内,但时点和幅度略超预期。一方面,即将来临的降息和上一轮间隔仅1 个月,叠加2021 年12 月7 日央行曾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类似于一种定向的“降息”),相当于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三次以利率为抓手稳定经济增长,频率较高,与各地各部门普遍强调“开门红”相一致;另一方面,相对上一次5BP 的变动,本次大概率将调整10BP,幅度也在扩大。

    为何连续降息?我们认为最主要目的在于为基建投资和房地产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环境。去年12 月降息仅有1 年期LPR 的降低,而本轮稳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各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以及通过支持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这两大抓手都离不开中长期信贷的支撑。

    与此同时,当前经济增长和信贷数据都存在隐忧,强化逆周期调控势在必行:

    (1)2021 年GDP 以8.1%的增速收官,两年复合增速为5.1%,虽然相比世界其他国家优势十分明显,但较我国潜在增速(可能在5.5-6%)仍有较大差距,后续是否能够持续修复,直至恢复到潜在增速附近,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的进一步配合;(2)12 月金融数据结构并不理想,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两个月同比回升后转降,或表明前两月的回暖为房贷审批加快所带动,在前期压制的信贷释放后,地产销售走弱的格局并未改善;企业信贷同样表现不佳,短期融资同比大幅增加2043亿元,中长期贷款则连续6 个月下滑,可见实体信贷需求仍然疲软;(3)2022 年初多个省市出现散发新冠病例,又一次对春节出行以及相关服务业带来抑制;(4)北京冬奥会召开在即,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已经提上日程,预计部分水泥、钢铁企业将实施不同比例的停限产,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将一直持续到一季度末。

    降息周期结束了吗?可能并没有,以下因素不容忽略:(1)今年专项债的发行偏早,一定程度上挤占流动性;(2)12 月LPR 的下降由银行主导(加点收窄),而1 月则由央行主导(MLF 下调),考虑到2021 年相对较高的基数,稳增长的诉求在2022 年上半年都将保持在突出位置,双方各自都有继续行动的空间和可能性。

    总体来说,开年至今的政策最大特征在于“早”,包括第二次降息落地早、各地重大项目开工早、专项债发行早,行业促进政策发布早(如春节前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等等,有望对一、二季度GDP 增速形成支撑。

    风险提示

    疫情防控导致总需求超预期回落;

    清理隐性债务对地方财政形成压力,影响稳增长政策推出节奏;

    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民营、小微企业信心修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