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中日先进制造业国际比较研究 老龄化与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人工替代、牛股

类别:行业 机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新和 日期:2021-06-22

  如我们《RCEP 带给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从中日关税协议看RCEP 对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报告分析,日本的全球比较优势产业在于汽车、被动元器件、半导体、工业自动化、新材料等领域,拥有丰田、村田、松下、京瓷、TDK、太阳诱变、尼吉康、东京电子、Ferrotec、SUMCO、JSR、三井化学、三菱电机、佳能、日本电产、日东电工、基恩士、发那科、安川电机、Nabtesco、大福、日立制作所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然而,在靠近民用端(液晶电视、头戴耳机、摄像机、照相机、录像机等)、产业端(移动电话、无线通信机器/零件、光伏、锂离子电池等)的领域,由于日本综合型家电/产业生产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战略应对不及时,且终端制造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日本厂商逐渐失去成本竞争力。

      2020 年中国老龄化率达13.5%,而日本的老龄化率于1993 年突破13%。

      结合2019 年中国出生率10.5‰与日本上世纪80 年代末(1989 年:10.2‰)接近这一点,我们认为中国当前的整体人口结构与日本于上世纪90 年代初较为相似。继《韩台启示录:东亚模式的产业升级》报告之后,我们进一步从人口结构变化角度分析中日产业升级、转移背后的底层逻辑,并探究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人工替代趋势,寻找能够穿越周期的大牛股。

      报告主题以及主要内容包括:

      中日产业转移历程及原因分析

      中日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人工替代趋势

      中日工业自动化及服务机器人发展前景展望

      日本汽车、被动元器件、半导体、自动化等行业22 只代表性公司股价复盘及分析

      中国产业升级及人工替代带来的投资机会

      日本制造业曾发生产业转移,亚洲是主要转移地区。我们参考、整理了来自日本政府及其他统计机构的数据,发现日本的产业转移浪潮主要在上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开启,且其产业转移重心位于亚洲地区。就企业构成而言,制造业占比达到约50%,其中又以电气机器(被动元器件等)、运输机械(汽车业等)、一般机械企业为主,近年来运输机械占比持续扩大。日本产业转移与转移目标国家(如中国、ASEAN 等)相关产业的兴盛息息相关。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如村田、发那科)目前的产能布局来看,尽管在海外设立大量工厂,但高端产品或核心部件的产能还是留在了日本国内,海外产能多以中、低端产品或组装厂为主。

      产业转移原因复杂,老龄化仅是因素之一。我们综合了多个机构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日本产业转移原因复杂,是相关企业在国内经济波动(泡沫爆裂、失业率上升等)、国际形势变化(持续贸易顺差、日元升值等)、劳动力结构改变(含老龄化影响)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为提高竞争力而做出的选择。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就日本企业投资海外的动机所进行的调查,日本企业在亚洲地区转移产能的动机主要以降低成本、扩大当地销售为主。

      中国产业转移进行时,产业升级或成主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自80 年代开始显著上升,至90 年代超过东南亚,制造业及劳动密集产业出口额占全球比例也随之上升,至2015 年左右达到高位,近年来则趋于稳定。2015 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国家OFDI 维持高位,且制造业占比较高。考虑到中国正在“中国制造2025”影响下由“世界工厂”向“世界研发中心”转型,我们认为国内劳动密集产业或正在向东盟等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这与亚洲四小龙80-90 年代起向高端制造转型时迁出劳动密集产业的变化如出一辙。

      劳动力结构变化下,自动化产业或将受益。近年来,国内就业人口数量增长放缓、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劳动力供给紧张或将持续,同时国内劳动用工成本也有显著上升。我们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将迫使制造企业不断加大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扩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度。另一方面,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老龄化也将助推家用服务机器人及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扩展,相关需求将在未来呈持续上升态势。

      日本代表性先进制造业市场表现复盘。我们对日本1990 年以来22 只(总市值占东证成分股总市值比例14.43%)典型的汽车、被动元器件、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公司历史复盘,发现有的企业能够顺势而为成为穿越周期的大牛股,有的企业兼顾内生外延不断突破成长边界,也有企业由于产业变革应对不及时而日渐低迷…归其根本,好赛道、优秀的商业模式及核心竞争力是构筑企业业绩与股价长虹的核心,这背后也代表了日本在全球的比较优势所在。

      中长期关注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纵然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尚未释放的改革红利、工程师红利和产业政策定力,我们中长期建议投资者高度关注中国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