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复材(300699):Q1业绩稳健增长 全年业绩有望加速

类别:创业板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黎韬扬 日期:2021-04-22

事件

    近日,公司发布2021 年一季度报告,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498.89 万元,同比增长28.07%;实现归母净利润21,847.23 万元,同比增长27.32%。

    简评

    Q1 业绩稳定增长,全年加速增长可期

    公司2021 年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498.89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847.23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32%。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且受益于航空、航天以及高端装备对碳纤维需求的稳定增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预计未来随着下游装备需求的持续放量,国产碳纤维需求不断增长,以及风电工业领域的需求释放,公司军、民品业务有望获得更快增长,全年业绩有望加速增长。

    持续聚焦碳纤维主业,新材料板块亦实现较快增长分业务来看, 碳纤维板块实现销售收入35,936.61 万元( +23.46% ); 通用新材料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0,771.62 万元( +197.93% ); 能源新材料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3,845.98 万元(-10.16%);复合材料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496.29 万元(+229.80%),精密机械板块实现销售收入336.75 万元(+1,173.37%)。碳纤维板块和通用新材料板块受益于各项产品研发和制造业务有序推进,保持良好增长;而能源新材料板块由于受近期碳梁用碳纤维市场供应紧张影响,收入略有下滑,预计供应端影响减缓后将恢复增长。

    毛利率相对稳定,未来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提升

    公司2020 年销售毛利率为54.63%(-1.74pct),净利率34.92%(-0.61pct),相对稳定;期间费用率15.33%(+9.20ct),其中销售费用率0.76%(+9.31pct),管理费用率2.39%(-35.22pct),财务费用率-0.45%(-21.28%pct),研发费率12.63%(+23.51pct), 主要是新产品研发投入增加所致。公司毛利率相对稳定, 预计未来随着公司产品研发技术与生产能力提升,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提升。

    持续布局研发创新,助力技术、产能双提高

    公司持续加强研发创新投入,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果显著,三大募投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高强高模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成果,项目产品M40J 级、M55J 级国产碳纤维历经多个航天应用场景的应用验证,有望在今年得到放大应用;高强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年底如期建设完成,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的TZ700S 碳纤维产品在建筑补强、气瓶等一般工业和高端装备领域打开市场,有望成为公司碳纤维业务新的支撑点;公司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一期全面投产,先进的复合材料成型和生产装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公司业务向碳纤维下游延伸提供重要保障。我们认为,受益于航空装备建设提速和复合材料渗透率提升的双重影响,公司在产品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军品业务收入将维持快速增长态势。

    碳纤维板块继续贯彻“两高一低”发展战略,产研规划有序推进公司是国内最早实施炭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拥有近二十年连续碳纤维生产线开车生产历程,掌握先进工艺技术,是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碳纤维板块是公司业务五大板块之首,2020 年,公司持续贯彻“两高一低”发展战略,推进碳纤维产能建设以及相关产品产线的等同性验证,继续进行T800H 级、M40J 级、M55J级等项目的应用验证;努力推动公司T700 级/T800 级/T1000 级等碳纤维产品的应用准备和推广;继续推动公司T300 级/各款 T800 级碳纤维产品针对民机应用的产品准备和应用验证。受益于军机放量、材料在军机渗透率提高以及国外疫情减缓,公司碳纤维板块有望保持长期稳定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持续聚焦碳纤维主业,全年业绩增长可期,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未来将形成以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为支撑的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一直到复合材料零件、部件和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并在现有的产销规模基础上,三年内实现产能和销售的较大增长,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碳纤维行业的领先地位,为未来五到十年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预计公司2021 年至2023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3、11.24 和15.14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1.31%、33.37%和34.74%,相应21年至23 年EPS 分别为1.63、2.17、2.92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42、31、23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军品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2、疫情反复影响订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