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化学(600309):丙交酯合成进入中试阶段 打通PLA全产业链

类别:公司 机构: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万鹏 日期:2021-04-19

事件概述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万华化学对PLA 生产过程中的世界级技术难题——丙交酯的攻克进程已推进到中试阶段。

    4 月13-16 日,国际橡塑展上,万华化学以“塑生活,向未来”为主题,着重展示了面向绿色能源开发、汽车轻量化、生物可降解、3D 打印、CMF设计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性材料解决方案和一站式客户服务模式。

    万华丙交酯进入中试阶段,有望突破PLA 瓶颈技术PLA 是主流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丙交酯生产是关键。丙交酯作为两步法合成PLA 的中间体,其工业化合成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成为国内PLA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面对世界级技术难题,2018 年,万华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黎源博士牵头组成100 多人的研发团队,经过两年多研发,已将丙交酯生产项目推进到中试阶段,有望成为国内少数自主生产丙交酯、打通PLA 全产业链的企业之一。PLA 方面,2019 年12 月,万华与天津科技大学王正祥教授合作开发PLA 生产技术,该技术通过代谢途径重构和代谢调控新策略的发明与实施,选育获得具有完整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单体高产新菌种。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届时有望实现乳酸单体制造技术的国产化,打通PLA 产业完整链条。

    PLA 技术难点在丙交酯,国内量产企业少

    PLA 生产采用的主要是开环聚合法,产业链技术难点在于丙交酯的合成和纯化。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又称两步法,是将乳酸先脱水生成低聚物,然后解聚生成丙交酯,再开环聚合制得PLA 的过程。丙交酯的纯化在整个开环聚合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纯度高的丙交酯才能用于合成分子量高、物理性能好的PLA。两步法不仅工艺过程复杂、成本也较高,但是可以通过控制丙交酯的纯度及反应条件,实现生产高分子量及化学结构可控、力学性能较好的PLA,因此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目前,国内只有浙江海正、丰原集团、金丹科技等少数公司掌握了丙交酯合成技术。浙江海正丙交酯成功实现生产,能够实现部分自供。金丹科技丙交酯已投料试车,部分细节正在调试优化。丰原集团丙交酯具备生产能力,子公司丰原泰富年产30 万吨PLA 和5 万吨丙交酯项目环评报告书已于2020 年8 月公示。万华此次中试如果成功,将成为为数不多的PLA 产业链全打通的企业。

    PLA 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国内企业正加快布局。全球可降解塑料企业数量较多,生产的产品种类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化,产能占比较大的企业主要包括美国嘉吉NatureWorks 公司和Corbion-Purac 公司,分别拥有15 万吨/年和7.5 万吨/年的产能。国内PLA 市场分散度较高,近年来,国内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生物化工企业开始投资进入PLA 产业,但PLA 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并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其中核心中间体丙交酯基本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特别是当泰国Total Corbion 工厂生产的丙交酯全部用作自用,不再出口后,丙交酯的全球供给压缩,市场供应偏紧,制约我国下游PLA 产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丙交酯的进口替代成为国内PLA 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市场空间巨大。

    万华在PLA 各环节均有专利布局,已有相关产品推出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专利布局PLA 生产各个环节。目前,万华在PLA 产品领域共拥有6 项专利,涵盖PLA 多个生产环节,其中丙交酯制备环节3 项、PLA 制备环节1 项,PLA 改性环节2 项。

    公司生物降解材料改性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生物降解材料可以用于膜袋、改性膜袋,气泡膜、吸塑片材(吸塑餐盒)、注塑的餐盘,3D 打印耗材,可降解吸管(常温和耐热)等。目前,万华已经针对热饮吸管开发了一款改性PLA 产品,其在现有吸管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直管、弯管均可生产,有效解决了纸吸管的三个痛点,并且具备良好耐温性,满足食品接触要求,同时实现100%可生物降解,在使饮品优质体验回归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环保要求。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8.16、227.72、255.90 亿元,同比增速为107.3%、9.4%、12.4%。对应 PE 分别为16.28、14.88、13.24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因公司人力规模扩大带来的内部管理难度增大的风险;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油价大幅波动;装置不可抗力的风险;疫苗开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