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朗五金(002791)公司动态点评:多品类拓展成效显著 业绩高增86%

类别:公司 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濮阳 日期:2021-04-09

  事件:公司披露2020 年年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至67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6%至8.2 亿元。对此点评如下:

      家居类产品、其他建筑五金产品收入快速增长;费用管控得当,业绩增速明显快于收入。2020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至67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6%至8.2 亿元。1)家居类产品、其他建筑五金产品收入快速增长:公司2020年门窗五金收入同比增长19%至37.2 亿元,毛利率同比增长1.1 个百分点至44.0%;家居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2%至9.7 亿元,毛利率同比增长0.3 个百分点至34.8%;其他建筑五金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13%至9.4 亿元,毛利率同比下降4.3 个百分点至30.3%。当前公司国内外销售网络点超600 个,销售团队5000 余人,国内除西藏外所有的地级市都已覆盖,未来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继续下沉。2)费用管控得当,业绩增速明显快于收入:2020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从18.7%下降到13.8%,管理费用率从5.1%下降到4.4%,研发费用率从4.8%下降到4.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 号——收入》(财会〔2017〕22 号),运输费用属于合同履约成本的一部分,本公司自2020 年1 月1 日起将原销售费用中核算的运输费用1.5 亿元作为合同履约成本计入营业成本,由此因素导致毛利率下降2.2%。3)收现比下降:公司2020 年收现比从0.99 下降到0.83,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比下降19%至5.0 亿元。

      公司是目前为止国内A 股上市公司中建筑配套件品类最多的集成供应商,具有较高的行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优势。经过多年品牌建设,本公司拥有的“坚朗”、“坚宜佳”、“海贝斯”、“新安东”、“GTI”(秦泰)等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五金行业的著名品牌,在行业内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公司将选择生产、销售与我们现有模式存在互补和高度协同的品类和行业进行关联产业的并购或战略合作,继续扩大和延伸公司产品线,将公司打造成为建筑配套件集成供应商。公司产品线丰富,对传统的建筑门窗幕墙五金、门控五金系统、不锈钢护栏构配件等进行配套完善,同时布局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战略布局智能家居与安防市场;完善锚固技术产品体系,助推地下综合管廊业务发展;战略代理国外高端品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公司继续加大投入智能锁等智能家居、卫浴及精装房五金产品,开始进入安防、地下综合管廊、自然消防排烟与智能通风窗、劳动安全防护类产品、防火防水材料、机电设备与精密仪器等业务领域,基本可满足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房地产、地铁、机场、综合管廊等各类型建筑五金的订单一站式采购需求。

      目前云采平台已上线部分低服务和标准化的产品,同时优化了门窗配置类产品,将部分线下工作集成到线上。公司云采平台坚持以“服务、支持、减负、增效”为核心目标,服务对象定位是客户与销售人员,致力于将业务简单化、可视化,形成交互平台。目前平台已上线部分低服务和标准化的产品,同时优化了门窗配置类产品,将部分线下工作集成到线上,实现快速响应,提高业务洽谈效率,给销售人员减负,从而增加人均产出。未来仍将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迭代升级,持续为公司经营发展助力。

      公告2021 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强化激励机制。本激励计划拟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为600.00 万份,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1.87%。其中,首次授予546.00 万份,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1.70%,约占本激励计划权益授予总额的91.00%;预留授予54.00 万份,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0.17%,约占本激励计划权益授予总额的9.00%。

      本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不超过1714 人,均为公司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人员。本激励计划授予的股票期权(含预留)的行权价格为129.97 元/股。

      公司层面业绩考核要求:以2020 年营业收入为基准,2021~2025 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66%、108%、160%、225%,即同比增速不低于30%、28%、25%、25%、25%。

      多品类五金龙头,首次给予推荐评级。预计公司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达到11.2、14.9、19.7 亿元,同比增长36%、34%、32%,对应市盈率51、38、29倍。公司2020 年业绩快速增长,立足传统门窗五金产品,积极拓展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是目前为止国内A 股上市公司中建筑配套件品类最多的集成供应商。2021 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2021~2025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25%~30%。

      风险提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行业竞争加剧;应收账款回收进度低于预期;新品类拓展效果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