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立泰(002294):慢病领域龙头优势凸显 业绩底部反转预期明确

类别:公司 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浩然/谢欣洳 日期:2021-04-07

  事件:

      2021 年3 月29 日,公司发布2020 年年报: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39亿元,同比增速-38.74%;归母净利润0.61 亿元,同比增速-91.4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04 亿元,同比增速-99.40%。

      要点1:利空因素逐步出尽,2021 年轻装上阵根据2020 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39 亿元,同比增速-38.74%;归母净利润0.61 亿元,同比增速-91.4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04 亿元,同比增速-99.40%。因苏州恒晨未中标国家冠脉支架集采,计提商誉2.82 亿元,在剔除此影响后,公司2020 年实际利润约为3.43 亿元。

      分产品来看,公司全年制剂业务收入21.64 亿元,同比下降42.70%,原料药实现营收5.06 亿元,同比下降17.46%、医疗器械实现营收0.61 亿元,同比下降11.50%。

      主要原因为泰嘉受联盟地区未中标影响,收入同比下滑,同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各医院门诊、手术量大幅下降,信立坦等新产品准入受阻,泰加宁、Alpha Stent 支架推广也受此影响。

      长远看,公司商誉计提、集采等利空因素已逐步出尽,2021 年能够轻装上阵,业绩在经历底部反转后将迎来高增长,未来随着在研创新产品陆续上市及商业化,将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要点2:信立坦快速放量,构建营销和研发高壁垒核心产品信立坦是2010 年后国内唯一获批的抗高血压领域创新药,2017年纳入医保后,放量明显,根据PDB 统计,2020 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到1.91 亿元,同比增长38.64%,是国内目前增长最快的抗高血压药物。

      围绕信立坦,公司一方面调整营销架构,组建新型专业化推广团队,提升创新药品种的循证医学推广能力,2020 年年报披露显示现有营销团队1231 人,销售费用率约为32.83%,目前信立坦市场准入超过3000 家,销量的快速增长验证其卓越的临床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开展纳入总数超过2,000 人的信立坦 IV 期临床研究,拓宽其应用领域,且布局复方制剂,自主研发的1 类新药S086、2 类新药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SAL0107)和阿利沙坦酯吲达帕胺缓释片(SAL0108)均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构造持续丰富的创新药产品群,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我们认为,经过前期调整,公司已经在以高血压、肾病为代表的慢病用药领域形成营销优势,公司持续丰富研发管线,申报多个阿利沙坦酯复方制剂、恩那司他片等品种,未来有望形成丰富创新产品群,且能够借助完善的营销网络实现产品的快速放量。

      要点3:研发管线顺利推进,定增获证监会核准批复公司重视研发创新,在疫情期间继续保持研发投入,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7.7 亿元,其中资本化4 亿元,费用化3.7 亿元,同期研发费用率约为13.55%。

      报告期内,公司向药监局提交6 个新产品IND 申请,1 个新产品上市申请,7 个一致性评价及补充申请,并获得4 个药品临床批件,9 个产品注册证,其中创新器械1 个、首家一致性评价3 个,预计2021 年公司将会有5-6个III 期临床产品,增厚梯队产品储备。

      此外,近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已获得证监会的核准批复,本次发行数量不超过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且募集资金预计不超过19.52 亿元,主要用于S086、SAL007、SAL0107、SAL0108 等产品的研发支出。

      我们认为,定增将会推动公司创新药研发布局,丰富产品线,为后续产品的推出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快公司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升级,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投资建议:

      公司商誉计提、集采等利空因素已逐步出尽,2021 年轻装上阵,业绩在经历底部反转后将迎来高增长。此次定增募资有助于推动公司创新药研发布局,丰富产品线,未来随着在研创新产品陆续上市及商业化,将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根据公司2020 年年报,我们暂调整公司2021-2023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48 亿元、35.14 亿元和39.2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9%、11.6%和11.7%,净利润分别为5.42 亿元、7.10 亿元和9.11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89.8%、31.1%和28.4%,EPS 分别为0.52 元、0.68 元、0.87 元,对应2021年3 月29 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74X、57X、44X,维持“推荐”

      评级。

      风险提示:创新药及高端首仿药品推广不及预期;研发进程不及预期;研发失败风险;产品降价风险;成本上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