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研究周报

类别:策略 机构:国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肖世俊 日期:2020-12-15

  一、市场焦点一:紧信用担忧升温

      5 月起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成效稳定巩固、经济逐步恢复并趋于正常化,一季度疫情暴发及冲击期出台的非常规宽松的货币政策已逐步收缩甚至退出,宽货币转向稳货币、宽信用趋向紧信用;以上金融环境的“宽松—中性—收缩”逐渐变化,成为今年资本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之一。

      七月中旬至今市场指数反复震荡盘整,结构驱动力由上半年的提估值转为看业绩,市场特征总体体现为高估值板块回调、兼具估值与业绩优势的顺周期板块上涨。

      1、宽货币转向稳货币。广义货币 M2 同比增速,由此前已连续二十七个月稳定运行在 8.0-8.8%区间,3、4 月显著上升至 10.1%、11.1%,并在5、6 月稳定在 17 年 1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11.1%,但 7 月起至今自近四年高点回落至 11%下方,M2 同比增速连续五个月保持在 10.4-10.9%区间;对比 M2 增速变化可知,疫情防控与冲击期的 3-6 月货币政策偏向宽松,而 7 月至今国内后疫情期货币政策逐步收敛,但对比 17-19 年来看,仍位于较高水平,整体判断当前货币政策由前期的宽货币转向稳货币,但尚未至紧货币阶段。

      2、宽信用见顶回落。从社融存量增速见顶回落,月度新增社融规模的同比增幅显著收窄来看,均表明宽信用见顶回落。一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由此前连续八个月稳定运行在 10.6-10.9%区间,3-10 月逐月上升,至10 月的阶段顶点 13.7%(为 18 年 1 月以来最高),11 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回落至 13.6%;虽见顶回落,但当前社融增速仍位于 18 年的较高水平。二从月度新增社融同比变化规模来看,疫情防控期的 3-5 月各同比增加 2.22、1.43、1.47 万亿元,6-9 月的月均同比增加规模收窄至0.9 万亿元,而 10、11 月同比增加规模进一步收窄至 0.55、0.14 万亿元。

      具体从社融结构的变化来看,6 月至今的社融同比增速收窄,主要系信贷、企业债融资所致。其中,信贷月度同比增加额度,3、4 月为显著加大信贷投放,同比增加额度高达 1.10、0.75 万亿元,5 月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正常化而迅速收窄至 0.36 万亿元,6 月至今进一步趋势收窄,8-11 月四个月月均同比增幅已收窄至 0.14 万亿元;从月均新增信贷规模来看,也从 3-6 月的 2.03 万亿元,收窄至 7-11 月的 1.31 万亿元。

      此外,随着下半年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宽货币转向稳货币后,月度企业债融资规模也趋于收窄,月均同比增幅已从 3-6 月的 0.40 万亿元,大幅回落至-681 亿元;月均企业债融资规模,相应从 3-6 月的 0.64 万亿元显著收窄至 7-11 月的 0.21 万亿元,尤其是前期个别高等级地方国企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 11 月企业债融资规模锐降至 18 年 10 月以来的最低至 862 亿元。

      3、年内货币政策逻辑及其变化。前期在金融街论坛上,央行行长对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逻辑及其具体操作做了总结: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有内在的逻辑;依次在疫情暴发初期、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并进入有序复工复产阶段、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且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阶段等三个阶段,分别采取了 3000 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医疗和生活物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5000 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企业复工复产、1 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以支持银行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注重货币政策实施的直达性、精准性,推动银行积极办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4、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央行行长指出,随着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高峰过去,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有的政策已经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展望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央行行长提了五点:一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和完善应对疫情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结构性金融政策;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三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四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五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并预计明年随 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趋稳。

      5、中期流动性趋于紧平衡,但货币政策方向性调整概率较低。前期易行长结合最新宏观形势阐述了年内货币政策逻辑及其变化,基本反应了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流动性的边际收敛这一变化。而在稳健、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原则下,保持货币供应、社融增速与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 GDP 增速基本匹配,预计未来两个季度随着我国名义 GDP 增速的逐季上行,货币供应 M2 仍有望稳定在 10%以上附近水平。同时,结合近期高层反复强调要保持政策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预计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方向性调整、显著收紧的概率较低。

      展望未来,预计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调节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并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创新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数次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平平滑宏观杠杆率继续上行等(今年上半年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环比显著上升 21.0 个百分点至 20H1 的 266.4%,其中非金融企业、政府、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各上升 13.1、4.0、3.9 个百分点),或预示今年上半年的宽货币宽信用政策下的 M2、社融增量与增速逐步见顶,后续或易降难升。

      6、市场影响:高估值板块承压。中期内货币政策边际收敛、货币供应 M2 见顶止升,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稳步恢复后,预计货币供需或偏向紧平衡,市场流动性总量虽合理充裕,但阶段性存在紧平衡压力,从而持续促使股票市场驱动力由利率分母端切换至业绩分子端。

      以上宏观金融环境下,七月中旬以来指数步入震荡期,市场结构性驱动力由流动性切换至业绩基本面,兼具估值安全与业绩景气的顺周期或耐用品消费板块表现整体抗跌,而此前领涨、估值普遍偏高的部分必需消费品、科技成长股普遍调整较为明显。

      二、市场焦点二:需求侧改革在即

      1、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思路。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 2021 年经济工作;提出的 21 年经济工作思路主要包括: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二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同时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

      2、需求侧改革在即

      此次会议简要通报内容,有两点提法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需求侧改革在即。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15 年末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五年的“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预期目标;而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国内经济、产业发展新特征,尤其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堵点、难点等,中央提出“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有望继续提升供给质量、释放需求潜能,从供需两端提升高质量发展。

      继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主线后,预计十四五期间在双循环战略部署落实下,需求侧改革有望成为未来五年经济工作主线之一。如何落实需求侧改革 预计在分配、社会保障、金融税收、消费环境等方面或有改革举措,以提升居民消费潜能与意愿,重点看好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现代服务消费(教育文化、养老健康、医美、旅游等)。

      二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预计主要针对互联网平台头部企业,该举措利于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与生态环境,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成长,也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甚至社会风险的积累暴发。

      三、近期市场展望:顺周期板块仍占优

      顺周期板块,指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同步性强的行业,即在经济复苏阶段行业景气上行,反之亦然,一般为能源、工业、原材料、金融等大类行业,具体包括有色、钢铁、化工、建筑建材、机械、汽车、家电、银行、地产等。

      一般而言,在宏观经济企稳回暖阶段,顺周期行业景气度同步转入上行期,因而相应板块往往迎来上涨机会。但板块上涨趋势往往需要宏观经济、中观行业量价等数据的基本面确认,以及资金配置、市场风格、估值分化极致后的回归收敛动力的催化释放。

      1、顺周期板块启动原因:经济复苏预期

      受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与反复冲击,今年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主要经济体仅我国有望实现正增长;今年全球宏观经济衰退期,大宗商品普遍弱势震荡下跌,即使考虑近期的反弹涨幅,年初迄今国际原油跌幅仍高达 20-30%,国内南华商品、工业指数涨幅在 5%以内。

      然而,近期新冠疫苗进展超预期,叠加基本确认当选美国下任总统的民主党建制派拜登上台后利于全球经贸关系缓和,共同推升市场对于 21 年全球经济复苏预期。IMF 十月中预测全球 GDP 增速有望从今年的-4.4%恢复至 21 年的+5.2%,其中美国、欧盟、中国的 20/21 年 GDP 同比增速各为-4.3%/+3.1%、-7.6%/+5.0%、+1.9%/+8.2%。

      季度来看,由于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得当与落实有力,本轮我国经济恢复领先欧美 1 个季度以上,季度 GDP 同比增速于 20Q2 率先转正,且有望逐季加速至 21Q1 的 15-20%本轮复苏顶点;美国经济季度 GDP 环比折年率一、二季度加速下跌后,三季度大幅转正,四季度受疫情再度恶化或再度放缓,但 21Q1 起有望进入连续正增长。

      全球经济恢复预期强化需求复苏,而疫情制约供给能力的恢复程度、工业库存低位下的补库存动力释放,共同促使近期国际原油、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期价连续显著反弹。以上宏观经济预期、中观量价共振下,强化以有色金属、化工、采掘、钢铁等上游资源品为主的顺周期板块领涨行情。

      2、本轮顺周期持续性如何 取决于经济恢复强度与持续性自 7 月中指数阶段见顶后震荡以来,科技成长与医药、必需生活品为代表的消费股,在估值溢价率提升至高分位数后,进入轮番调整期,而汽车、家电、上游资源品、大金融等顺周期板块行业先后陆续启动。

      本轮顺周期板块行业持续性如何 追根溯源其驱动力来看,主要取决于中期全球新冠疫苗接种进度及疫情防控效果、全球经济恢复强度及其持续性。从长周期来看,以 2008 年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全球经济由 1996-2007 共同繁荣期,转入 2008 至今的趋势衰退期,前后两轮正好均为 12 年。展望未来,全球经济除了低基数下的 21 年显著恢复外,能否摆脱趋势下行,保持平稳上行态势

      综合来看,一当前全球劳动人口占比下降、贫富分化扩大、新一轮革新技术尚待暴发等要素驱动力疲弱;二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杠杆率已高企、财政货币政策空间逼仄等制约因素;三全球多边主义关系有待修复,经贸、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条件仍待恢复,利于全球共同繁荣的政治地缘与经贸合作环境尚待缓和。以上驱动力、制约因素及合作环境改观前,预计中期全球经济仍难以摆脱压力转入稳定上行周期。

      基于以上判断,预计本轮顺周期板块行情的力度与持续性或有限,结合本轮全球经济修复周期大概率见顶于 21Q2,预计板块行情或提前至 21Q1 阶段触顶。具体节奏需视疫苗接种进展、拜登正式上台后的内部宏观、对外经贸政策等。

      3、近期重点配置方向:低估顺周期板块及服务消费板块。当前流动性边际收敛,大多数行业估值较历史均值溢价两成附近,成为制约指数趋势上行的主要压制因素之一;而中期内上市公司业绩增速的快速上升,将为消化估值溢价的积极因素,有望为市场岁末年初的估值切换窗口期提供上行动力。

      结合行业的估值分位数—业绩预期差二维筛选,低估值+业绩正向预期差或业绩景气同步于经济复苏的顺周期板块,或是年底进可攻退可守的首选配置,主要包括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交运、化工、建材、采掘、家电、汽车等,及疫苗接种在即下的服务消费板块,包括影视、教育、机场、旅游酒店等。结合当前估值分位数、经济加速复苏预期,近期银行、保险、地产、券商等大金融板块,或为近期配置顺周期板块的首选。

      四、中期市场展望:结构性牛市已换挡,下半场业绩驱动为主1、本轮结构性牛市前瞻:预计可延续至 21Q1 前后复盘每轮市场的牛熊转换,皆以核心驱动因素,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ROE 变化周期为根本;本轮 A 股盈利周期曲线来看,创业板的 ROE 已于 19Q1 率先企稳回升,而全 A 的 ROE 受疫情影响延后至 20Q3 企稳回升,先后驱动创业板、主板指数的趋势上涨;历史统计 A 股 ROE 变化曲线的周期规律、近 25 年前四轮牛熊转换周期的运行规律,均支持判断本轮结构性牛市有望延续至 21Q1 前后。

      本轮牛市发轫于 18 年底,至 20 年 7 月中旬的一年半时间持续展开估值修复行情,以利率敏感型的科技成长股领涨;主要驱动逻辑包括:一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流动性充裕,无风险利率趋势下行;二以注册制发行试点为首的资本市场制度深化改革,及新证券法的落实实施,改善 A 股资本市场投融资生态环境与结构质量,权益资产的配置吸引力上升,提升市场风险偏好。该一年半持续上涨后,科技+消费结构性估值泡沫显现,牛市上半场的估值修复行情演绎较为充分。

      2、结构性牛市步入业绩驱动的下半场。随着 20 年 5 月货币政策由宽货币宽信用转为稳货币宽信用、中期内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下,今年下半年起流动性驱动力边际收敛,明年甚至存在拐点性收紧压力。由此可判断,本轮结构性牛市第一阶段的驱动力,流动性充裕为主推动的估值修复动力已衰减。

      从估值水平来看,当前各主要消费、科技板块的估值普遍位于近十年偏高位置;当前申万一级行业的 PE、PB 分位数普遍位于近十年的 70%以上,仅建筑、房地产、银行、公用事业、商贸、传媒、纺织服装、有色、钢铁等周期为主板块的 PB 分位数位于 40%以下;当前万得全 A(剔除金融、两油)的 PE、PB 分位数位于近十年的 79%、69%,沪深 300、创业板指的 PE/PB 分位数各位于 95/71%、85/89%。

      结构性牛市中途换挡期,指数进入震荡;近四个半月内外扰动压力下,大盘指数进入区间反复震荡期,风格阶段性逆转;即此前的高估值、绩优高价股已轮番调整,指数普遍回调逾 10%,而此前估值合理偏低的汽车、家电、电气设备、化工、有色、采掘、钢铁等顺周期板块普遍逆势上涨 15-20%,低估值的大金融板块近期也接力领涨 10%附近,是对经济加速恢复预期、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宏观趋势作出的合理逻辑反应,也标志着结构性牛市由上半场的提估值切换至下半场的看业绩阶段。

      综合研判,本轮 A 股的结构性牛市,已由 18 年底至 20 年 6 月的提估值炒预期的上半场,自 20 年 7 月起切换至看业绩修估值的下半场;预计随着未来半年内宏观经济及上市公司业绩加速回升,近期低估值的顺周期板块有望进入业绩与估值双升的戴维斯双击阶段而领涨;而中长期内的科技冠军、消费白马股,业绩景气有望超预期上行,且在近四个半月中估值溢价已适当下修,股价有望进入业绩快增而估值缓降的第二波上涨期。

      3、近中期主要驱动逻辑:基本面加速恢复上行。展望结构性牛市下半场,基本面上行有望接力驱动,主要逻辑包括:

      1)经济正进入恢复上行小周期。我国经济自 20Q2 起的一年半内,处于后疫情的恢复上行期,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年内第三、四季度 GDP 实际增速有望继续回升至 5-6%,明年一、二季度有望进一步回升至 10%附近,21 全年大幅反弹至 8%以上,为近十年内增速新高。

      2)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进入快速回升期。随着经济逐季恢复上行,企业盈利有望逐步改善,上市公司业绩有望同步触底回升,ROE 有望探底回升。考虑到公司业绩增速与名义 GDP 较强的正相关性,预计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速自 20Q2起的逐季上行态势,有望持续至 21Q1 见顶,21Q2 后逐季缓降但仍保持正增长。3Q20 主要指数的单季度业绩均普遍加速转正至两位数增长,三季度万得全 A、万得全 A(剔除金融两油)、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恢复至+17.4%、+20.5%、+27.6%、+31.2%、+86.0%;预计万得全 A(剔除金融、两油)的 20、21 净利润同比增长+4%、+25%附近,此前 20Q3、20H1、20Q1、19 年净利润累计同比-2.9%、-14.6%、-41.9%、-3.6%。

      3)A 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转入上行期。三季报数据表明 A 股整体业绩增速逐季回暖,全年有望转正,且未来两个季度有望继续上行,盈利能力也触底回升,滚动 ROE 正处于上行周期并有望延续至 21Q3-22Q2 区间,上市公司整体基本面向好预期巩固。

      统计近十年 ROE 变化曲线,经历了三轮下行、两轮上行周期,且每轮上行、下行周期平均约 8、7 个季度或两年;其中,下行周期具体包括:

      11Q1 至 13Q1,各指数 ROE(TTM)普遍位于下行周期,时长 9 个季度;15Q1 至 16Q1,各指数 ROE(TTM)普遍位于缓降周期,时长 5 个季度;18Q4 至 20Q1,各指数 ROE(TTM)普遍位于下行周期,时长 6 个季度;上行周期具体包括:

      13Q2 至 14Q3-Q4,各指数 ROE(TTM)普遍位于缓升周期,时长 6-7 个季度;16Q2 至 18Q3,各指数 ROE(TTM)普遍位于缓升周期,时长 10 个季度,仅创业板因外延式受阻、商誉减值高峰而下降;

      最近来看,各主要指数的 ROE(TTM)普遍于 20Q1 见底,并已连升两季,全 A 的 ROE 于 20Q2 见底、Q3 起回升;按 ROE历史周期曲线推测,预计本轮 ROE 上行有望持续至 21Q3-22Q1 区间。

      五、中期市场风格展望:中期业绩景气可持续的科技冠军与消费白马股趋势占优十月以来低估值与绩优股领涨,兼具估值安全与景气向上的顺周期板块占优,而过去两年大涨的个别白马股高位逆势大跌,表明当前部分估值偏高、业绩预期下修的个股,在经济平稳恢复但流动性边际收敛下,业绩预期一旦下调的高估值个股,存在较大的下跌风险。年底市场风格的再次切换持续性如何

      1、风格强弱分化主要取决于业绩相对景气的分化。业绩相对景气这一核心趋势逻辑未发生转变前,市场风格一般难以趋势切换或逆转,中周期来看,科技成长风格占优仍可看 1.5-2 年;后续重点防范全球疫情发展、全球科技供应链与贸易链、市场监管等风险。近一年中小创大幅上涨之后,市场对中小盘成长风格的持续性担忧上升。结合历次风格切换规律来看,我们认为,在业绩相对景气这一核心趋势逻辑未发生转变前,市场风格相对强弱一般难以切换或逆转,且本轮风格切换时长仅 1 年,较一轮完整的业绩相对景气、风格趋势分化的 2.5-3 年的周期仍有 1.5-2年时长。

      从这一轮 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创新产业景气及新基建-科技硬件-软件-应用内容的商业景气传导来看,TMT、电动汽车为首的科技成长行业的业绩景气正处于上行中期,远未见顶。根据市场一致预期来看,未来 3年创业板、沪深 300 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在 20-30%、10%附近,创业板业绩相对景气仍显著高于沪深 300。

      2、市场风格分化与收敛趋同的历史规律与本轮推演统计前几轮完整牛熊周期的市场表现来看,风格强弱分化主要取决于业绩相对景气的分化。业绩相对景气这一核心趋势逻辑未发生转变前,市场风格一般难以趋势切换或逆转,中周期来看,科技成长风格占优仍可看 1.5-2 年。自2013 年初起至今的六年半内,市场风格发生了 3 次明显先分化、后趋同的走势。按 12 年底至 15 年 6 月的上一轮牛市三阶段(估值修复-戴维斯双击加速上涨-泡沫化赶顶)的风格分化与同步节奏及其时长的经验来看,成长、消费风格率先启动估值修复行情,且上涨约 1 年半时长后,金融、周期才启动补涨行情,随后四种风格进入同步牛市直至赶顶阶段。

      第三波分化与收敛趋同推测:第三波分化大致于 20 年中结束,目前或进入同步震荡上行阶段。19 年 8 月至 20 年 4月初,期间消费、成长风格指数上涨,而周期、金融风格指数震荡下跌,随后自 20 年 4 月起转为同步上涨。按本次第五轮牛市的启动时点 19 年 1 月初计算,至 20 年 6 月末附近正好 1.5 年时长,风格已由分化进入收敛趋同阶段,与目前市场实际表现基本一致。

      3、阶段促使风格转换的催化剂:流动性边际收敛。未来两个季度 GDP 同比增速加速上行,央行领导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平抑宏观杠杆率继续上行等,或预示今年上半年的宽货币宽信用政策下的 M2、社融增量与增速逐步见顶,后续或易降难升。中期内货币政策边际收敛、货币供应 M2 见顶止升,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稳步恢复后,预计货币供需或偏向紧平衡,市场流动性总量虽合理充裕,但阶段性存在紧平衡压力,从而持续促使股票市场驱动力由利率分母端切换至业绩分子端。

      以上宏观金融环境下,7 月中旬至 11 月初指数步入震荡期,市场结构性驱动力由流动性切换至业绩基本面,兼具估值安全与业绩景气的顺周期或耐用品消费板块表现整体抗跌,而此前领涨的部分必需消费品、科技成长股普遍调整较为明显。

      六、配置建议:近期顺周期板块仍占优,中期布局科技冠军与消费白马。

      1、近期顺周期板块仍占优。近中期经济恢复趋势明确,同比增速呈现加速上升阶段,货币政策边际收敛趋势确立,估值扩张动能大概率衰竭,上涨动力回归至基本面上行逻辑,顺周期板块阶段占优。

      1)低估值滞涨的银行、保险、地产、券商等大金融板块有望接力领涨,其中银行、保险行业基本面正好转,“三条红线”政策高压有望加速地产企业的供给侧改革,龙头券商有望持续受益于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红利;(2)前期已有一定涨幅的化工、机械、电气设备、建材等中游制造板块,在供需偏紧及补库存双驱动力下的行业量价仍看涨,板块短期适度回调后有望重拾上涨动力。

      2、近中期深挖后疫情下的耐用品与服务消费深度修复机会,中长期逢低布局消费白马股。近中期而言,各行业在疫情暴发、防控的不同阶段的冲击、恢复程度各异且时序不一,其中受线下场景或密闭环境制约的可选及服务消费,普遍为冲击严重但恢复靠后,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果巩固、明年全球疫苗有望大规模分发与接种,后疫情下的耐用品与服务消费,包括汽车、家装家具家电、交运机场、餐饮酒店、广告影院、教育医疗等板块,有望迎来深度修复机会。

      中长期来看,我国已确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且具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消费占国民经济结构比重趋势上升;同时,随着我国由 2020 年的全面小康社会步入 2025 年的全面现代化、2035 年的中等发达国家的中远期目标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有望显著提升、社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居民支出意愿与能力提升,可选品质消费及现代化服务消费有望进入黄金发展期,智能家电家居、数字科技、智能电动汽车、度假旅游、医美健康、文化教育等消费有望重点受益。

      3、中长期逢低配置业绩景气超预期上行的科技股。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推进下,提高科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和现代化,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预计以半导体芯片、5G+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军工装备、创新医药为首的科技龙头,业绩景气有望超预期上行,近四个半月趋势回调后,估值基本合理安全的科技股,具备逢低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疫苗进展不及预期经济复苏延后,国内外流动性边际超预期收紧、海外市场大幅震荡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