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研究框架之二:社交 微信+QQ构筑社交超强护城河 字节快手纷纷入局 社交领域机会是否尚存?

类别:行业 机构: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天蛟 日期:2020-10-22

  报告摘要

      社交产品VS 社区产品VS 社交属性:社交产品是人的集合,社区产品是内容的集合。我们认为互联网社交是以人为核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且是双向链接)进而沉淀关系链的行为。除此以外和社交搭边的产品我们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具备了社交的属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社交产品。纵观移动互联网(除社交外)4 条主赛道:工具、内容分发+媒体资讯(包括图文、视频、音频、PGC、UGC、PUGC、搜索、门户等)、泛电商(实物电商+服务类电商+新零售)和游戏,几乎每条赛道里面都有一部分产品具有社交属性,但这和社交是不同的。

      复盘过去的20 年,中国的互联网社交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PC时代QQ 称霸IM,SNS 百花齐放②行业向移动端转型,微信坐稳社交霸主地位;③微信生态日益强大,垂直领域社交产品不断涌现。

      我们复盘了中国社交史上重要的4 款产品,我们认为社交的过程无非是以下4 个环节:找寻/发现朋友是社交的起点,而破冰和进一步信息交换会促成关系链的沉淀的前提,而最后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关系链能否完成沉淀,当然熟人社交产品往往会跳过破冰这个环节。

      我们发现成功的产品都在上述四个环节都做得非常优秀。

      对于一个社交产品,最后的终极目标都是让用户间的社交关系沉淀在这个社交上产品上,社交关系沉淀得越多,社交产品的护城河就越深。18 年开始出现了众多微信的挑战者,我们发现,在破冰和信息交换环节,部分产品也为用户提供了比微信更好或者是更加差异化的体验,但是最后这些挑战者们却几乎都销声匿迹了,我们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是即便两个用户通过这个社交产品在破冰和持续的信息交换从“弱关系”发展到了“强关系”,却依然不能完成关系链的沉淀。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IM 赛道的网络效应太强,且大部分产品即使思考了如何跟微信差异,也没有思考清楚如何跟QQ 错位竞争,另一方面这些产品没有向用户提供脱离自身产品后就无法链接的场景,绝大部分产品只解决了用户在很小的一个方面的社交需求,功能较为单一,最终导致关系链转移到了微信或者QQ。

      2019 年以来,字节快手纷纷入局社交,到底有没有机会?我们认为好消息有两个,一个是社区产品是所有非社交产品中社交属性最强的,而快手又是所有社区产品中社交属性最强的,第二个是;微信确实存在一些短期很难解决的问题,且用户使用时长一直在被挤压;坏消息也有两个,一个是短视频双雄布局社交的最佳时刻已过,目前微信视频号已经逐渐长大;第二个是不像智能手机改变了大家社交的方式,短视频和直播对社交的影响要远小于对内容或电商等赛道的影响,且视频和直播天然会对沟通双方的使用场景和亲密度(熟悉程度)的要求和门槛更高。

      快手相比于抖音的社交属性更强。目前来看,我们认为快手做社交更有可能的机会在于低线城市,特别是年轻人,这也是快手早期的核心用户。对于这些人来说微信最大的问题在于朋友太少,朋友圈里面也没什么内容可以看,但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希望能消遣来社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核心社交关系链是有可能沉淀在快手上的,对他们而言,可能在快手上的朋友远比微信上多。当然如果等视频号做起来之后,即使是这样一个本身也并不大的发展空间,也会被微信进一步挤压。

      还有哪些方向可以切入社交?微信的模仿者并没有存在的价值,根据俞军的产品价值公式:产品的价值=(新的体验-旧的体验)-替换成本。因此差异化是唯一的出路,我们认为未来社交行业可能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切入点:

      ① 通过切入年轻人中的一部分人群(且应该寻找和QQ 的差异化),特别是校园社交,培养用户黏性,之后进一步破圈,人人网就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虽然最后失败了)。② 切入其他相对小众的核心人群,培养用户黏性,但这种社交产品的破圈之路很难走通。③抓住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性机会。

      投资建议:看好腾讯把在社交领域中的持续领先优势转化商业化的巨大空间。社交是互联网所有赛道中确定性最高,网络效应最强的赛道,而微信的核心功能IM 又将网络效应演绎到了极致,连同QQ一起,基本完了成了对中国人群的全覆盖。虽然这两年“微信挑战者”层出不穷,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对腾讯构成实质的威胁。

      目前腾讯控股社交生态完善,在疫情加速线上消费方式普及的情况下,小程序有效的承接了实体经济向线上发展,微信电商生态在加速完善。我们看好微信生态化的模式将同时助力流量主和品牌商进行商业化变现及数字化转型。微信作为未来商家私域流量运营的绝对主战场以及视频号带来的公域流量红利,未来有望成为泛电商领域的重要平台和基础设施服务商之一,结合其社交端(IM+SNS),内容端(视频号+公众号)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拓宽护城河。

      风险提示:竞争对手的冲击,科技迭代可能改变社交产品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