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双支柱政策框架系列之二:碳中和趋势下的货币政策:新目标与新挑战

类别:宏观 机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谢亚轩/罗云峰/张一平/刘亚欣/高明/张秋雨 日期:2021-04-12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央行2021 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支持。那么,央行是否会借鉴国际做法,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开展结构性货币政策宽松?

      基于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本文解析货币政策应对气候风险的必要性与复杂性,并对下一步政策走向进行展望。

      主要观点:

      央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基点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现实风险与转型风险构成了央行制定气候风险应对政策的逻辑主线。

      常规货币政策应对气候风险将面临双重挑战:

      现实约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将制约政策效力的发挥;潜在风险:气候风险的独特属性将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造成影响。

      央行气候风险应对政策将基于“货币政策+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展开。其中,货币政策目标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防止现实风险;审慎政策则侧重于加强金融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强度,保持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健康程度,规避转型风险。

      货币政策方面,信贷政策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主要作用;审慎政策方面,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提高金融系统应对气候风险(尤其是转型风险)整体水平;通过微观审慎协同,加强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启示及展望:鉴于气候风险具有未知性,复杂性,以及难以量化等特征,央行现阶段的政策思路将以审慎政策为主,着重强化金融系统与金融机构抵御气候转型风险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以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货币政策将以信贷政策引导与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为主,坚持“市场化”,“可持续”等原则,推动金融机构发挥主要作用,央行开展绿色量化宽松的概率不大。

      启示与展望

      从央行工作会议与公开表态可以看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已经成为当前央行工作的重点。作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责任主体,央行须尽力避免气候变化通过现实风险与转型风险等渠道对金融系统造成的冲击影响。综合气候风险特征、国际实践经验与我国经济金融现实条件,本文对央行货币政策下一步走向进行展望:

      基于气候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路径,央行将运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框架调控应对。其中,货币政策目标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助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防止现实风险;审慎政策目标则是加强金融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强度,保持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健康程度,规避转型风险。

      货币政策展望:综合考虑气候风险的复杂性、现有量化分析工具的局限性,以及当前宏观经济金融情况等多重因素,央行当前启用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如:降准降息)的概率有限,其施政重心将主要放在信贷政策引导与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两方面。其中,运用信贷政策旨在引导金融机构调整考核机制、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微观主体意愿;结构性货币政策将侧重于为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并鼓励银行认购绿色金融资产,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可能推出的政策工具包括:1.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与养老保险等机构加大绿色低碳资产配置,形成示范效应;2.将高等级的绿色低碳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抵押品管理框架,为银行增加绿色资产配置提供正向激励;3.运用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并予以一定的价格激励。

      审慎政策展望:本着“引导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原则,审慎政策将在现阶段发挥主要作用。一方面,央行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压力评估,强化风险敞口披露,提高金融系统应对气候风险(尤其是转型风险)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央行将加强与银保监会等部委的政策协同,优化微观审慎政策,降低银行业配置绿色低碳资产相关约束,增强其内生动力。

      可能推出的政策工具包括:1.出台绿色金融界定标准与环境风险披露准则,便于市场主体风险识别;2.创新并推广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工具,了解风险分布情况;3.

      根据绿色资产分类与压力测试结果,调整银行业绿色资产风险权重,降低银行资本约束;开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增强金融机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