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点评:更长久的“十四五”规划 更明确的经济切换

类别:宏观 机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许冬石 日期:2020-10-30

  和平和发展是主旋律

      对我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做出判断,虽然有一些困难,但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主旋律。对本国的定位“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社会发展迈入新征程,科技行业成为国家主导产业经济建设侧重点出现了变化,科技行业将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人民健康领域是重点,科技自主受到更高维度的重视。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各项资源,人力、土地、资金、政策以后均以此为重点,涉及先进制造业、网络数字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等会得到最高程度的重视。传统产业发展以平稳为主,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会稳步推进,未来刺激政策的推出会越发谨慎。

      平稳经济增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障经济稳中求进意味着经济仍然要以一定的增速运行,到2035 年我国GDP 总量上大台阶,即200 万亿人民币,需要未来15 年,我国GDP 平均增速在4.75%。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稳定统一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未来仍然要坚持扩大内需。

      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畅通国内大循环就意味着打破以省或者以各地自身利益为主的经济模式。同时,促进消费也需要经济政策更多的以消费者为基础,而以往我国政策制定主要是让利于企业,这需要整个社会管理体制思想的转变。

      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能在未来2 年处于加快态势,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产权改革相辅相成,从深圳规划2020-2025 可以看出,我国对此方面的改革已经较为迫切。

      区域经济成为未来主流

      未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主流,我国主要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为主推进发展。这些区域对资金和人才显示出虹吸效应,而政策也多偏向区域经济。

      区域协同发展与以往的各省为单位的发展不同,可能需要各地方政府做出牺牲以配合区域内其他经济体,这种模式未来需要更明确的行政协调,可能会有行政制度上的改革。

      10 月26 日-29 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研究了“十四五”规划,本次会议规划同时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

      一、和平和发展是主旋律

      对我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做出判断,虽然有一些困难,但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主旋律。对本国的定位“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二、社会发展迈入新征程,科技行业成为国家主导产业1997 年中共“十五大”时,江泽民主席提出“两个100 年”奋斗目标:到建党100 年(2021 年),国民经济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 年(2049),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数次会议中,形成了“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规划中肯定了“十三五”的经济发展,基本确定了我国已经全面进程小康社会,下一阶段我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发展进入新征程,意味着经济建设侧重点出现了变化,科技行业将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

      形成国家战略、企业技术、个人创新一体的新的体制。科技创新领域分为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人民健康领域,科技自主受到更高维度的重视。

      三、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尤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社会各项资源,人力、土地、资金、政策以后均以此为重点,涉及先进制造业、网络数字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等会得到最高程度的重视。而传统产业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意味着传统产业尤其是房地产、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发展以平稳为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为了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会稳步推进,刺激政策救急不救穷,未来刺激政策的推出会越发谨慎。

      四、平稳经济增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障从“十三五”开始已经弱化GDP 指标描述,“十四五”同样没有明确的经济指标描述,但没有具体的指标描述不代表经济增长速度不受重视。我国经济仍然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稳中求进意味着经济仍然要以一定的增速运行,到2035 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2020 年我国GDP 总量预计超过100 万亿人民币,而2035 年我国GDP 总量上大台阶,即200 万亿人民币,需要未来15 年,我国GDP 平均增速在4.75%。

      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

      五、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稳定统一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未来仍然要坚持扩大内需。消费对GDP 的贡献逐年增加,2019 年消费对GDP 的贡献率达到58%,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阶段主要是培育完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各部门、各省的通力合作,各省的文件制度、财政规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平衡等都需要加强协调。畅通国内大循环就意味着打破以省或者以各地自身利益为主的经济模式。

      同时,促进消费也需要经济政策更多的以消费者为基础,而以往我国政策制定主要是让利于企业,这需要整个社会管理体制思想的转变。

      六、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

      土地制度改革、自然资源制度改革、国有资产制度改革等是现阶段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能在未来2 年处于加快态势。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产权改革相辅相成,从深圳规划2020-2025 可以看出,我国对此方面的改革已经较为迫切。

      七、区域经济成为未来主流

      未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主流,我国主要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为主推进发展。

      这些区域对资金和人才显示出虹吸效应,而政策也多偏向区域经济。目前尚未有比较明确的西部经济区,可能需要未来给予定位。

      区域协同发展与以往的各省为单位的发展不同,可能需要各地方政府做出牺牲以配合区域内其他经济体,这种模式未来需要更明确的行政协调,可能会有行政制度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