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专题:4月“择机” 真实的“谎言”
基本面有结构性回暖,则难支撑利率持续下行
参考1-2 月份的经济数据和一季度高频表现,一季度经济大概率表现不错。开年宏观经济数据已交出良好答卷,1-2 月基本面中投资、消费等领域均表现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较去年12 月回升0.9pct 至4.1%,工增累计同比5.9%,季调环比增长0.51%,社零累计同比增速较去年12 月回升0.5pct 至4.0%,其中以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等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增速回升显著,或源于以旧换新补贴扩围,反映基本面总量数据不弱表现。
同时,经济在多种结构上出现了很多向好的迹象,比如:1)新消费、科技板块的公司业绩和资本开支;2)地产的底部盘整趋势确认,以及一、二线城市拿地溢价率的抬升;3)近期一些周期品比如化工类的价格均有明显回升。化工板块小品种价格不时出现暴涨。
资金面偏紧内因在存款,外因在央行
今年以来伴随央行净回笼,银行“缺钱”特征显著。从去年和今年的对比情况来看,去年即便是在央行持续净回笼资金的情况下,银行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缺钱”特征,而今年以来大行融出低位的情况就较为明显,伴随2-3 月央行的持续净回笼,大行融出日均水平在2 月最低下至1.3 万亿,仅为去年同期的不到40%。
但居民存款变化运动速度导致负债荒的自然状态是持续的,内因不变,央行在季末节点边际上的宽松或只能让市场喘一口气,难以改变全局。从2 月金融数据来看,新增居民存款6100 亿元,同比少增2.6 万亿元,且住户存款同比增速较2023 年的增速高点中枢明显下行。从居民端来看,负债荒的背后亦有可能是居民存款创造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居民存款可能向权益资产转换,二是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择机”时候未到,切勿“以央行论央行”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相对难做,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宏观因子不再是主导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而是持续的去“揣摩”央行的态度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短期交易行情。
市场近期一直以央行相关的消息面作为行情驱动力,比如不断的降准预期、MLF 招标方式改变、央行原副行长的讲话等等。但我们认为:1)首先降准预期在三月份已经交易过很多轮,就算4 月有降准落地也未必是利好,其次降准也未必带来资金利率的下降,实际上2021 年以来的降准,大部分都未改变资金利率中枢;2)从上周的数据来看,大行在7 年的主要个券上也没有明显的买入或卖出行为。
“以央行论央行”,本质上有两点原因:一是缺乏对央行行为内驱力的理解,二是在其他层面难以找到做多因子,目前市场对于4 月看多的主要原因仍集中在“季节性”。目前来看,市场对于央行持续提及“择机降准降息”而未落地较为敏感,但从驱动因子来看,央行择机降准降息的条件确实并未满足:①外部的经济情况;②内部的经济情况;③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A 股对海外贸易摩擦定价较少,所以央行根据海外+资本市场表现去做货币宽松属于无源之水;内部的经济情况,从金融数据触底反弹接近半年,以M1 为代表,房地产并未二次探底,宽松的必要性也不大。
财政发债的压力也并不能成为利率有顶的理由。市场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利率的上行对于财政来说会增加成本和发债压力,诚然货币和财政需要配合,但我们认为以财政压力来制约利率上行本身并不是坚实的逻辑,地方债放量是货币政策宽松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从资产荒到负债荒,配置牛也很难存在
配置牛从属于资产荒逻辑,负债荒下很难存在。二季度初机构行为层面的利好在于,部分银行自营在一季度浮盈兑现完毕后可能准备在二季度重新配置。但我们认为等市场稳定继续配的逻辑,这都从属于资产荒逻辑,但目前已经由资产荒演绎至负债荒。一季度银行卖债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利润表的相关指标,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源于本身负债端不稳定。能够看到今年商业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增速大幅超出存款增速,使得负债压力边际上升。
理财的季初资金回流可能也仅能利好短债行情,更何况本轮理财回表的规模并不大。上周(3 月24-28 日)理财规模环比降7552 亿元至29.70 万亿元。观察历史季末周理财规模变动情况,本轮回表相对温和,2023、2024 年周降幅均在1.1 万亿元以上。
债市策略:反弹接近尾声,回归短端票息
建议操作上少动多看,配置具有正carry 的资产,小仓位博弈超跌反弹。我们预计4 月份整体仍是震荡偏空的行情,10 年国债收益率可能在1.78%-1.9%区间运行。
如果今年利率呈现波浪式上行,那除了短债以外是很难有所谓的进场时点和配置机会的。我们认为这一轮债市修复主要是因为其本身就处在一种技术上超跌反弹的过程中,叠加出现央行态度上的边际利好,但是该利好处在技术性反弹的尾声,因此对市场的影响可能也不会那么大。因此策略上仍以短信用票息为主,小仓位交易长端的超跌反弹,整体久期维持中性偏低。
风险提示:央行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理财大规模回表引发市场波动、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形成正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