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周报:淡季效应深化 如何看待后续的钢价?
最新跟踪:淡季效应深化,钢价震荡下移
9 月底,在一揽子地产、货币政策利好驱动下,钢价快速反弹;进入10 月,尽管过热的预期得到修正,但基本面的实质好转支撑钢价高位运行。11 月以来,随着淡季效应逐步深化,基本面的压力逐步累积;同时,当前支撑钢价最核心的政策因素处于空窗期而出现弱化,钢价进入调整周期,其中期货市场的跌幅大于现货。
1)淡季效应深化,冬储博弈开启——由于增量政策短期之内或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实物工作量,10 月建材需求的好转或主要来自前期停工的市政基建项目的复工复产。
随着天气转寒,北方建筑需求衰减和“北材南下”的压力或导致后续钢市供需关系逐步弱化。本周钢材表观消费量环比下降0.07%,同比下降6.44%,其中长材环比上升0.61%,板材环比下降0.63%。建筑钢材成交量环比走弱,周均值11.18 万吨,环比下降1.23 万吨/天。根据Mysteel 调研,目前过半的贸易商有冬储意愿,但当前现货价格离贸易商的心理价位仍有距离。就螺纹钢而言,贸易商普遍认为当前价格较高,一旦价格下跌到3300 元/吨以下,就会有贸易商愿意冬储或者增加冬储量。钢厂方面,73.68%的钢厂不确定冬储价格区间,23.68%的钢厂愿意以3200-3400 元/吨的价格冬储。节奏上,若达到预期价位,贸易商备货开始时间集中在今年12 月-25 年2 月,11.84%的贸易商预计11 月-12 月开始备货,40.79%的贸易商预计12 月-25 年1 月备货。原燃料储备方面,65.79%的钢厂不愿意以当前价格储备原燃料/增原燃料储备。
2)产量小幅提升,盈利延续回落——近期成材和矿、焦同步下跌,原料跌价的滞后反映,导致成材利润端持续承压。本周Mysteel 全国247 家钢厂盈利率57.58%,环比-2.16pct。由于华东、华南区域的增产,本周日均铁水产量上升至235.94 万吨,较上周上升1.88 万吨/天;五大钢材总产量环比下降0.01%,同比下降4.63%。
3)库存延续去化——本周钢材总库存延续去化,环比下降1.30%;其中螺纹钢库存环比+0.60%,热轧库存环比-2.98%。
由此,上海螺纹跌至3420 元/吨,环比跌110 元/吨;上海热轧跌至3410 元/吨,环比跌100 元/吨。测算成本滞后一月的螺纹吨钢利润位于盈亏平衡线下约1 元/吨。
热点关注:淡季效应深化,如何看待后续的钢价?
进入政策的真空期,近期预期交易有所退潮,黑色系商品价格的回调映射了基本面来自季节性(低温天气压制建筑施工需求)和非季节性(前期终端补库和复工复产冲量)因素的弱化。展望来看,随着淡季效应的深化,如何展望后续的钢价?
1)12 月有望迎来新一轮政策高峰期,宏观利好预期或将反复交易。12 月,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有望进一步释放宏观利好,叠加12 月联储降息预期,国内外宏观向好的氛围有望延续。在基本面的真空期,有望成为钢价上涨的催化剂。
2)汽车、家电排产好转以及年底赶工需求支撑制造用钢需求韧性。随着国内“以旧换新”政策的发酵以及海外出口需求的好转(部分或来自海外加征关税前的抢跑),四季度汽车、家电排产环比改善明显,叠加年底赶工需求,有望支撑板材需求韧性。
3)供给端的压力有望减轻。随当前钢价回调,部分电炉钢企业重新陷入现金流亏损,后续或有减产空间。此外,长流程企业高炉的年检、年修亦或压制部分生产强度。
总结来看,经过11 月的蓄势后,维持对12 月钢价“易涨难跌”的判断。预期面的修复和基本面的夯实构成上涨的驱动,而“低库存+中产量”使得钢价难以深跌;从贸易商的承接意愿来看,3300 元/吨的螺纹钢价格或构成本轮底部的强支撑。
风险提示
1、需求修复不及预期;2、行业供给水平增长过快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