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宙邦(300037):电解液、半导体化学品再加码 高景气双赛道快速前行

类别:创业板 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乃迪 日期:2021-12-02

  事件1:11 月30 日晚,公司发布《关于投资建设重庆新宙邦锂电池材料及半导体化学品项目的公告》。公告表示公司拟成立全资子公司重庆新宙邦新材料有限公司(暂定名,以下简称“重庆新宙邦”),并以其为主体投资7.84 亿元在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20 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材料项目、年产8 万吨半导体化学品项目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项目将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建设10 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材料产能,一期项目建设周期约为26 个月,预计于2024 年上半年逐步投产。

      事件2:11 月30 日晚,公司发布《关于投资建设珠海新宙邦电子化学品项目的公告》。公告表示公司拟成立全资子公司珠海新宙邦新材料有限公司(暂定名,以下简称“珠海新宙邦”),并以其为主体投资12 亿元在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珠海新宙邦电子化学品项目。该项目包括有10.5 万吨/年锂电池材料产能、13 万吨/年半导体化学品产能、1.1 万吨/年电容化学品产能和电子化学品材料研究中试基地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一期项目建设周期约为28 个月,预计于2024 年上半年逐步投产。

      点评:

      龙头再扩产承接国内旺盛需求,量价齐升有望增厚业绩: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持续超预期,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将显著受益,短期内产业链仍处于供需偏紧的态势,电解液出货量持续高速增长,行业格局较好。公司锂电池相关产品的市场订单增加,带动公司产销量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公司锂电池电解液上游添加剂、LiFSI、溶剂等关键原材料的配套完整,一体化成本优势显著,且受益于上游的规划布局以及电解液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在原材料价格同步提升的背景下,公司锂电相关产品的盈利能力仍有着充分保障。公司现有电池化学品产能9.3 万吨/年,在建产能17.5 万吨/年,现又规划共30.5 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及材料的产能,规模优势能够充分降本,行业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有望不断提升。在公告的规划项目中,珠海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60 亿元,利税约7.2 亿元,重庆项目预计年实现营业收入约50 亿元,利税约5.8 亿元,项目的总体盈利能力均较高,业绩增长的确定性有望提升。

      加码半导体化学品布局,紧握国产替代时代脉搏:半导体化学品是公司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领域,产能逐步释放,下游客户认证的进度加快,现处于快速扩张期。2021年上半年,公司半导体化学品业务已实现营业收入8.88 亿元,同比增长91.90%,公司具备4.13 万吨/年半导体化学品产能,在建2.5 万吨/年产能,此次公告又规划了共21 万吨/年产能,扩产势头强劲。公司规划的半导体化学品项目主要生产包括双氧水、氨水、蚀刻液、剥离液等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领域。我国已经进入“十四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补全短板”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面板、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带动上游半导体化学品等配套材料的需求高增,行业市场空间较大。公司牢牢把握时代机遇,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未来半导体化学品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优质海外客户不断突破,全球化战略布局顺利:在产能布局方面,公司的波兰项目预计于2022 年Q2 投产。公司还于2021 年8 月公告拟投资建设荷兰新宙邦,一期项目预计将投放电解液产能5 万吨/年和碳酸酯溶剂产能10 万吨/年。海外产能的多点布局便于快速响应海外客户需求,有效稳固公司在全球的市场地位。

      在下游客户方面,公司一直以来是LG 化学、村田、三星SDI、松下等海外客户的重要电解液供应商。此外,公司于2021 年9 月初中标了欧洲Northvolt AB公司的1.75 亿美元海外大单,加速开拓欧洲市场;又于2021 年11 月初与UltiumCells, LLC 签订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供货合同,实现了美国市场的突破。海外市场的持续扩张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助力公司实现与其他电解液生产企业的差异化布局,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市场竞争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锂电池电解液及材料、半导体化学品项目的再扩产有望增厚公司未来的业绩。因规划产能的投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规划产能预计于2024 年投产,不影响公司2021-2023 年的盈利预测,故我们维持公司2021-2023 年的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 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2/17.42/21.77 亿元,折算EPS 分别为3.27/4.24/5.30 元/股,我们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合同履约风险,产能建设风险,产品价格下滑,原料成本上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