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债市策略展望:通渠引水 股债双牛
核心观点
2025 年货币或将配合财政,奠定股债双牛格局。10 年国债利率或总体下行,波动区间【1.8~2.4%】,2 年国债利率或下行至1%。信用债可逢高配置,可转债全面做多。
复盘脉络篇:把脉定位,拆借趋势
2024 年以来,债市收益率总体走低,期间经历五次较大幅度回调,利率曲线牛陡。
机构行为视角,大行及政策行主力净买入中短债,保险大幅买入超长债,基金净买入以中长债及超长债为主。技术面视角,2024 年上证指数及国债期货均处于新的五浪周期中,而10 年国债期货或处于大4 浪中的子浪(B)调整末端,权益市场或处于大3 浪的子浪(3)上行通道中,2025 年各资产走势仍需结合宏观基本面、财政及货币政策、机构行为等综合判断。
宏观经济篇:拐点已至,静待破局。
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宽财政+宽货币的政策组合方向明确,健康的实体经济资产负债表构成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坚实基础,但需提防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及潜在二次通胀风险。国内宏观政策拐点已明确出现,政策有望以地方政府化债和提振资本市场为主要切入点,着力打通投资、消费循环堵点,实现扩内需、稳增长的主要任务。预计2025 年GDP 增长目标仍将落在5%左右,能否打破近年来不断强化的低通胀负面循环,或为2025 年宏观经济的重要任务。
抗通缩经验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通缩的本质在于供需失衡后经济内生陷入负向循环,抗击通缩的主线任务在于通过强外力介入打破循环,主要包括需求端着手扩大需求、价格端着手稳定价格预期、供给端着手清退过剩产能三种方式,需求发力为负面扰动较少的多数之选。其次,打破通缩循环有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存在“软绳效应”导致宽货币并不一定能直接带动宽信用,财政政策则能很好扮演“火车头”角色带动经济增长。最后,真正战胜通缩需要有效扭转社会预期,引导形成经济向好、积极扩张的社会氛围,经济“动量”影响预期弹性,宏观政策的持续时间与规模同样重要。预期变化作为一种离散过程,唯有超越预期达到一定阈值,方能有效扭转预期。
宏观政策篇:财政加力,货币宽松。
财政政策部分,当前主基调从“化债中发展”切换为“发展中化债”,边际稳增长诉求提升,但政策底色仍旧是化债防风险,其中稳增长核心靠中央加杠杆和优化支出方向,化债靠地方遏新化存和节奏上前置展开,该种财政主基调判断下,我们预计,2025 年政府债供给总量约12 万亿,节奏呈现前高后低态势,Q1-Q4 净供给3.05 万亿/4.74 万亿/2.47 万亿/1.67 万亿。货币政策部分,就年度视角来看,货币政策短期第一顺位目标或切换成稳增长,配合财政和商业银行逻辑下,预计2025 年或有2 次降准、2 次降息,其中降准总幅度或在100BP 附近,单次降息幅度在20-30BP 附近。结合前述货币财政判断,我们预计2025 年DR 中枢跟随OMO 保持相对稳定,R-DR 分层中枢或抬升,节奏上大概率演绎一季度高,二三季度低,四季度高节奏,同时月内波动加大格局。
机构行为篇:存款活化,配置支撑。
第一,“机构散户化”和“存款活性化”推动股债行情可能双边波动放大。第二,具体看各债市机构行为,我们总结为“配置有支撑+交易有信心”。1)保险:资产荒背景下保险存量成本居高难下,支撑长久期利率上限。2)银行:配置力量稳定,利率上限大幅走高概率小。3)大行:持续买短债输送流动性,买短先于卖长。4)农商行:对长债需求较大,监管趋缓后“逢高买债”是主要思路。5)理财:扛住2024 年三轮急跌调整,规模恢复增长。整体看,在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发力的基本判断下,机构流动性压力较小,债券需求可能依然存在,但也需注意组合整体的防守性。30 年国债方面,需求或以配置盘为主,交易盘信心在但波段加快,2025 年30-10 年国债期限利差或在15-30BP 大区间运行,机构或有参与波段的机会。
策略展望篇:通渠引水,股债双牛。
(1)权益:上证指数2025 年全年或处于3 浪上行趋势中。对应基本面来看,市场或在宽财政预期之下做多情绪再起,伴随基本面修复共同推高上证指数。
(2)利率债:①长债:10 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2025 年或进入新一轮上涨阶段,在货币宽松配合下,2025 年10 年国债收益率或下行至1.8%;②短债及存单:存单供给压力加剧,建议年初配置,骑乘策略为主;短债关注央行投放流动性行为下的大行买入需求,2 年国债收益率下限或在1%附近;③组合:建议一季度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跨年前适当加久期,做好利率下行准备,待二季度基本面出现企稳信号后,适当降低组合久期,应对可能的阶段性调整。
(3)信用债:未来大概率会进入信用债市场波幅加大的时期。建议未来收益率逢高加仓,每逢收益率低位可适度提升高流动性短久期资产的占比,在波动中灵活配置,宠辱不惊,以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
(4)可转债:2025 年权益风格利好转债,转债的需求有望提升,叠加强赎预期显著,转债的估值大概率处在持续修复的趋势中,可转债建议全面做多。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超预期边际变化;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并形成负反馈;国际局势或出现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