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业周报:中成药集采大范围落地 建议关注后续集采及规则优化情况

类别:行业 机构:湘财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许雯 日期:2025-06-15

市场表现:上周中药Ⅱ下跌0.32%,医药板块涨跌互现,中药表现相对较弱根据wind 数据,上周(2025.06.08-2025.06.14)医药生物报收7895.79 点,上涨1.4%;中药Ⅱ报收6410.24 点,下跌0.32%;化学制药报收12686.19 点,上涨3.53%;生物制品报收6212.51 点,上涨0.33%;医药商业报收5099.4 点,下跌0.83%;医疗器械报收6147.18 点,下跌0.52%;医疗服务报收5403.37 点,上涨2.42%。医药二级子板块涨跌互现,化学制药表现最好,中药表现相对较弱。

    从公司表现来看,根据wind 数据,表现居前的公司有:康惠制药、恩威医药、康缘药业、众生药业、振东制药;表现靠后的公司有:万邦德、龙津退、生物谷、广誉远、九芝堂。

    估值:上周中药板块PE(ttm)为27.68X,PB(lf)为2.29X根据wind 数据,上周中药PE(ttm)为27.68X,环比下降0.1X,近一年PE 最大值为30.13X,最小值为22.58X。PB(lf)为2.29X,环比下降0.01X,近一年PB 最大值为2.65X,最小值为1.99X。PE 处于2013 年以来29.83%分位数,PB处于2013 年以来5.56%分位数。

    上游中药材:部分药材上新量增加,市场存在下行压力根据wind 数据,中药材周价格(2025.06.03-2025.06.09)总指数为241.57 点,周价格定基总指数较上一周下跌0.7%。从中药材十二大类来看,呈现出5 涨7 跌的态势,其中,植物叶类药材价格指数跌幅居首。近期中药材市场下跌品种相对较多,部分药材种类因上新量增加供给增加,市场存在下行压力。

    中成药集采大范围落地,建议关注后续集采及规则的优化情况据赛柏蓝数据显示,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于2025 年4 月起在各省陆续落地执行,目前至少有19 省市自治区发布中选结果落地安排。全国中成药集采涉及20 个产品组、95 个产品,共174 个药品中选,后续有8 个产品复活拟中选,134个非报价代表品拟中选。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在规则上进行了一定优化,在价格上体现了集采引导中成药价格回归合理的效果。2025 年国家医保局计划在地方层面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高值耗材等全国联盟采购。此外,据医药经济报信息显示,受医疗机构提高对临床用药的控制等因素影响,中成药集采接续完成率相对不足,各地集采中选规则有待进一步优化。建议继续关注中成药及中药饮片集采情况。

    投资建议

    我们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建议关注三大主线。

    主线一:价格治理。价格治理之下,集采、医保谈判、药价比等政策的大方向即降价,行业内部分化或更加明显,具备竞争优势的品种及企业有望实现以价换量。(1)集采建议关注价格降幅、院端市场份额及研发创新能力。我们认为独家品种且在院端销售规模较大、企业研发能力较强更易实现以价换量,获得增量需求。(2)医保谈判和医保目录调整,建议关注价格降幅和新增进入医保 目录的品种及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和独家品种,有望通过以价换量获得更大的增量市场,带来增量需求。(3)基药目录自2018 版以来一直未有调整,2025 年基药目录调整有望进一步推进。建议关注基药目录调整进度,鉴于医保目录与基药目录可能形成的协同效应,已纳入医保的非基药有望率先入基,建议重点关注“医保+非基药+独家” 品种。(4)“四同”“三同”“二同”“一同”及药价比在横向纵向形成价格联动,在线上线下形成价格联动,拥有渠道和产品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实现以价换量,在提升市占率的同时获得增量需求。

    主线二:消费复苏。消费复苏之下,我们看好宏观经济回暖及内需刺激带来的消费类中药销量的恢复。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为消费类中药带来最大的长期驱动力,中药行业长产业链以及“防—治—养”的特点有望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好拥有配方、原材料、品牌优势的品牌中药龙头企业,看好产业链延伸的消费中药。

    主线三:国企改革。中药行业国资控股企业占比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国企改革深化,投资机会来自提质增效取得的业绩增量。

    投资标的方面,建议关注:(1)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独家品种较多的企业;(2)受集采影响较小的企业;(3)“医保+非基药+独家”品种;(4)品牌力、产品力强的品牌中药龙头企业;(5)国企改革带来的提质增效及业绩增长。推荐佐力药业(集采以价换量效果明显的)、片仔癀(品牌中药龙头)、寿仙谷(区域品牌中药)。

    风险提示

    (1)包括行业集采等在内的政策趋严,导致中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上市公司在研产品进展低于市场预期;

    (3)医保和基药目录中中药占比提升低于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