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公司*莱特光电(688150):国内OLED终端材料领先企业
公司主要从事OLED 有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突出的研发创新能力、优质的客户资源以及全产业链贯通的一体化布局,为国内OLED终端材料领先企业。随着下游OLED面板渗透率提升以及应用场景拓展,OLED 材料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同时OLED 材料国产替代不断推进。看好公司下游需求提升、OLED材料国产化率提高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莱特光电主要从事OLED 有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OLED 终端材料和OLED 中间体。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数百项OLED 终端材料专利,在国内率先实现OLED 终端材料从“0 到1”的突破,是国内极少数具备自主专利并实现OLED 终端材料量产供应的企业之一。根据公司2024 年业绩快报,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4.72 亿元(同比+56.90%),归母净利润1.67 亿元(同比+116.68%),扣非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162.09%)。
OLED 性能优异、应用广泛,OLED 面板出货量及渗透率持续提升。OLED 是以多种有机材料为基础制造的将电能直接转换成光能的有机发光器件。OLED 面板较LCD 面板具有更薄更轻、可弯曲、色彩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多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脑、平板、可穿戴设备等,其中智能手机是最大的应用领域。Omdia 预计2021-2030 年全球OLED 面板出货量有望以3%的CAGR 从8.37 亿片增至12.285 亿片,此外由于大尺寸化趋势,2022-2030 年全球OLED 面板需求面积的CAGR 有望达11.0%。根据TrendForce 数据,2024年OLED 在手机端渗透率达57%;平板端因iPad 首次采用OLED 面板,渗透率达9%;笔电、电视端渗透率为3%,显示器端渗透率为1%;中华显示网资料显示2023 年OLED 在车载端渗透率为0.6%。未来OLED 面板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供应方面,根据Omdia 数据,我国OLED 面板供应商占据全球OLED 面板市场主要份额,24Q1 为65.2%;其中24Q1 京东方占据我国OLED 出货量最大份额(30.5%)。随着OLED 产能持续放量,产线开启中大尺寸趋势,有望拉动上游OLED 材料需求提升。
OLED 材料需求不断增长,国产化率亟待提升。OLED 有机材料是OLED 面板制造的核心,也是OLED 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根据NanoMarket 数据,OLED 有机材料在手机/电视OLED 面板中的成本占比分别为30%/46%。根据Omdia 数据,全球OLED 材料市场在经历2022 年的下滑之后有望反弹,预计2024 年市场规模超20 亿美元。群智咨询测算2023 年中国市场OLED 有机材料市场规模约为43 亿元(同比+33%);随着OLED 在中大尺寸的逐渐渗透以及材料国产化率提升,群智咨询预计2030 年中国OLED 有机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达98 亿元,2023-2030 年CAGR 为11%。此外叠层OLED 等新技术有望带动OLED材料需求增长。根据莱特光电2023 年年报,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OLED 中间体和升华前材料领域,在更为关键的OLED 终端材料领域布局较为薄弱。根据境成研究的数据,我国通用辅助材料国产化率约为12%,终端材料国产化率不足5%,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莱特光电:研发创新+客户合作+一体化布局巩固核心竞争力。根据莱特光电2024 年中报,目前公司产品涵盖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OLED 器件核心功能层材料,先后实现RP、GH 的国产替代并量产,新产品RH、GP 及蓝光材料在客户端验证进展良好,多支硅基OLED 材料在视涯、南京国兆等客户端测试表现优良,此外公司OLED 及医药中间体产品与客户拓展取得成果。OLED 有机材料供应链体系客户壁垒较高,公司客户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和辉、天马、信利等国内知名面板厂商。京东方为公司第一大客户,2023 年公司在京东方的销售收入为2.26 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75.12%。随着京东方面板产能及市场份额增加以及国内面板企业寻求核心材料国产化,公司OLED 材料需求有望不断提升。公司全产业链贯通,具备“OLED 中间体-OLED 升华前材料-OLED 终端材料”的一体化生产能力。根据莱特光电2024 年中报,24H1 公司稳步推进募投项目“OLED 终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产能建设;截至2024年6 月,公司OLED 终端材料产能为12 吨/年,将根据市场需求有序释放产能。
估值
公司为国内OLED 终端材料领先企业,受益于下游OLED 面板渗透率提高及应用场景拓展、国内面板厂商产能及份额提升、OLED 材料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我们预计2024-2026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3.08/4.59 亿元,EPS分别为0.41/0.77/1.14 元,PE分别为50.1/27.1/18.2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技术升级迭代的风险;下游需求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京东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