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纪要
晨会纪要
核心观点
一、策略和先进制造组:
三利谱公布了2024 年年报,公司主要从事LCD 显示屏用偏光片。营业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25.25%,第四季度营收7.16 亿元,同比增长35.51%,主要受益于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复苏及OLED 产品放量。全年毛利率17.29%,同比增加2.48 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毛利率20.83%,同比增加4.31 个百分点,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及产品结构调整。全年归属于母公司近利润6809.11 万元,同比增长59.07%,扣非净利润7591 万元,同比增长128.77%。今年2 月路维光电公布了2024 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7,554.87 万元,同比增长30.2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9,225.84 万元,同比增长29.21%;同时京东方3 月份的调研纪要透露,LCD 行业平均稼动率自去年11 月开始回升,今年以来上升态势得到延续,并保持在80%以上。LCD TV 主流尺寸面板价格自2025 年1 月起全面上涨,3 月预计将延续上涨态势。目前65 寸面板相对于2024年Q3 平均172 美元/片的价格上涨了约2%。因此我们看好面板行业的持续复苏。
多家新能源车企业公布了3 月份销量,总体看都有较快的增长。部分二线品牌销量增长好于一线品牌。其中零跑汽车3 月销量3.7 万辆,同比增长155%,1~3月累计销量8.8 万辆,同比增长162%。小鹏汽车3 月销量3.3 万辆,同比增长268%,1~3 月累计销量9.4 万辆,同比增长331%。长安深蓝3 月销量2.4 万辆,同比增长87%,1~3 月累计销量6.8 万辆,同比增长69%。比亚迪3 月销量为37.74万辆,同比增长24.8%,1~3 月累计销量100.08 万辆,同比增长59.8%。吉利汽车3 月总销量23.22 万辆,同比增长约54%。理想汽车3 月交付36,674 辆,同比增长26.5%。蔚来汽车3 月交付量为1.5 万辆,同比增长26.7%。可见汽车整车品牌的竞争格局还有较大的变化可能。
风险提示:
对上述事件发展趋势的点评,存在由于经济增长、行业竞争、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等变化,而不如预期的可能。
二、消费组:
美的集团2024 年年报解析:增长背后的机遇与挑战美的集团在2024 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实现总营业收入4091 亿元,同比增长9.5%,归母净利达385 亿元,同比增长14.3% 。这一业绩增长不仅体现了美的在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也反映出其多元化业务布局和市场策略的有效性。从区域上看,国内收入增长7.7%,海外收入增长12%,海外市场增速更为突出,且海外销售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在2024 年超过了40%,尤其是OBM(自有品牌制造商)在智能家居业务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43%。
在分红方面,2024 年公司报告分红267 亿,分红率69.3%。按当前市值5824 亿(股价76 元)计算,股息率约4.6%,对投资者具有较大吸引力。且自2013 年整体上市以来,美的集团累计派现(含2024 年拟进行的利润分配)超过了1340 亿元。
与同行相比,美的集团的增长态势更为显著。海尔智家2024 年总收入2860 亿,同比增长4.3%,其中国内增长3.1%,海外增长5.3%。归母净利润187 亿,同比增长12.9%。格力电器2024 年年报尚未披露,不过格力因空调业务占据绝大部分收入份额,受房地产周期影响较大。小米集团在生活电器方面,2024 年“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041 亿,同比增长30%,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加56.4%,空调、冰箱及洗衣机出货量大幅增长。虽然小米在生活电器部分增速迅猛,但整体家电业务规模仍与美的有较大差距。
小米集团凭借其生态链模式,在智能家居领域以高性价比产品吸引年轻用户,在智能大家电的出货量上实现快速增长,对传统家电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一定冲击。
随着行业发展,美的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格力、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对年轻用户的精准把握,实现了快速增长,对美的构成了降维打击。未来家电市场竞争预计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在销售端,“国补”进入第二年,拉动效益衰减,而小米等企业凭借高质高颜低价的产品,对年轻用户群体的吸引力极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为了应对竞争并发力ToB 业务,美的在研发端的投入必不可少。ToB 业务并非美的传统强项,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客户关系维护。2024 年美的集团研发开支162 亿元,同比增长11.3%,占收入比重维持在4% 。在整体成本结构中,销售及营销开支388 亿元,同比增长21.3%,占收入比重从8.6%提升至9.5%。一般及行政开支154亿元,同比增长10.2%。综合来看,四费端可优化的空间不大,甚至有抬头趋势,这对美的的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挑战。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反弹、海外需求不及预期、汇率波动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