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研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事件:生态环境部3月 26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本次《方案》扩围包含:
覆盖行业:由原来的发电行业增加至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覆盖主体:由原来的约2200 家增加至3700 家;覆盖碳排放量:由原来的约50 亿吨增加至80 亿吨,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由原来的40%增加至60%;覆盖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其中钢铁、水泥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铝冶炼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
点评:
“边实施、边完善”分阶段推进,配额总量逐步收紧。《方案》分两个阶段做好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扩围,其中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年度),企业需在2025 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2024 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 年度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
深化完善阶段(2027 年度—),各方参与市场能力全面提升,配额分配方法更加科学精准,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逐步适度收紧机制。
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碳排放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制度,可将国家碳减排目标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减排责任,通过精准核算碳排放、科学设置碳排放目标、灵活选择碳减排手段,实现对碳市场覆盖行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有效控制。本次《方案》将推动三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完善碳定价机制,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扩围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过去的三个“单一”管控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单一行业管控转变为多行业兼容市场、单一能源活动排放管控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管控转变为多种温室气体管控。在进一步丰富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力的基础上,将更多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主体纳入市场统一管理,更有效降低了全社会减排成本。碳价为新纳入行业企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配额质押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有利于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向这些行业,为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因参加碳市场获得的收益可用于进一步投资低碳技术,从而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良性模式。
碳计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有望带动相关监测行业发展。《方案》提出制定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规范,明确各行业关键参数分级分类管理要求,逐步推动企业开展对燃料、原辅材料等参数的高质量实测,对不具备实测条件的参数采用规定的缺省值替代实测;探索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此前,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管理机制方面提出加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与节能降碳目标管理相适应的能耗和碳排放统计快报制度,提高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夯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原料用能等统计核算基础;积极开展以电力、碳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分析。我们认为有望利好碳排放计量、在线监测系统等领域。
投资建议:从投资机会看,重点关注五个方向:(1)前端节能设备及高效节能环保材料:建议关注从事节能风机业务的瑞晨环保,深耕专用空调领域、全面布局液冷的申菱环境,有余热锅炉业务的华光环能、西子洁能。(2)节能服务领域:建议关注EPCOS 电能服务龙头苏文电能。
(3)“双碳”相关先进技术领域:建议关注积极布局 CCUS 技术的冰轮环境,深冷设备龙头中泰股份;(4)循环经济方面:建议关注危废资源化利用企业高能环境、专注重金属污染防治企业赛恩斯、塑料再生产业链业务公司英科再生,锂电回收相关装备压滤机的龙头公司景津装备,以及主业从事垃圾焚烧的伟明环保、瀚蓝环境、旺能环境等;(5)碳排放检测、核算、跟踪领域:建议关注聚光科技、雪迪龙、皖仪科技、谱尼测试。
风险因素: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政策实施落地存在滞后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经济发展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