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技:接力空天 筑梦深蓝

类别:行业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贺嘉/赵智勇/邬博华/王鹤涛/于海宁 日期:2025-03-25

  当前深海采矿技术正逐步从试验验证阶段迈向试开采阶段。虽然当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出现完全适用于商业化开发的成熟装备,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实施矿区原位海试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和有效性,也展示出多样化的基本开采能力。同时,针对海底矿物采集、输送、处理、布放回收、测控导航以及选冶等核心系统集成的专项研发仍然需要持续深入。

      我国深海矿产资源装备研发进展:

      我国自1983年开始启动海底矿区勘查工作,1991年成为第一批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的“先驱投资者”,此后我国陆续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先后共签订了5个矿区勘探合同,是目前全球拥有国际海底矿区最多的国家。

      在2000年以前我国海底勘探主要以地质取样为主,2000 年以后,我国在深海载人潜水器方面取得快速进展。

      2021年我国在南海开展了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初步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生物标志物。

      综上,当前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环节,仍处于试验验证阶段。但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是大趋势,我国凭借最多的深海矿产勘探合同数量,未来有望受益行业快速发展。

      风险提示

      1、政策与监管不确定性风险。全球深海资源开发(如多金属结核、稀土开采)面临国际法律框架不完善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细则谈判进展缓慢,各国对“人类共同遗产”的权益分配存在分歧。若未来出台严格环保限制或提高资源开发税费,可能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导致前期勘探投入无法收回。

      2、技术突破难度大的风险。深海装备(无人潜航器、采矿机器人等)研发周期长、资本开支大,且需突破超高压抗腐蚀材料、深海能源供给等技术瓶颈。若关键技术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或国际专利壁垒导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企业可能面临成本失控及供应链断链风险。

      3、地缘政治与资源争夺风险。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管辖海域的资源分配存在大国博弈,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在关键矿产战略布局中竞争加剧。若目标矿区被划入争议地带,或东道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外资参与,可能引发项目暂停、股权稀释等风险,导致资产估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