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技术(300124):正在全面加强人形机器人布局 且具备明显的规模制造优势
核心观点
汇川技术近期在多个招聘网站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工程师招聘信息,并且作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接受央视新闻《经济半小时》专访,我们认为以上种种,表明公司正在全面加强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凭借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深厚制造基础与技术协同能力,我们认为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同样具备明显的规模制造优势,将是极具竞争力的参与者。同时,公司工业自动化龙头地位稳固,2024 年多个产品市占率逆势提升,子公司联合动力IPO 也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电驱领域的第三方龙头地位。
事件
事件一
BOSS 直聘、猎聘等网站信息显示公司近期招聘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机械设计工程师、系统软件开发工程师,人形机器人仿生臂机械设计高机工程师,人形机器人算法专家,人形机器人整机算法工程师,工作地点包括苏州、深圳。
事件二
央视新闻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特别栏目——“小”零件里见“大”势: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公司作为核心零部件产品供应商,接受了专访。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司正全面加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涉及无框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旋转关节、线性关节模组等。
简评
工业自动化优势将赋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得益于工业自动化领域深厚制造基础与技术协同能力,预计汇川技术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将具备显著的规模效应优势。①人形机器人领域产品可以复用公司研发生产体系。人形机器人关节所需的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电机、编码器技术等与汇川技术现有工业自动化业务高度协同,公司成熟的研发生产体系可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开发,大幅降低边际研发成本。② 规模化制造能力构筑成本护城河。作为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公司实现了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比如编码器完全自制,拥有每年千万台级别的工业自动化产品量产经验,并且建立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当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开启量产后,预计公司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自动化产线及工艺优化实现单位成本快速下降。③ 先发布局实现技术和量产能力优势。根据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公司已经于2023 年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团队,目前由公司产品竞争力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合作开发相关核心零部件产品。
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公司有望形成“成本下降→竞争力强化→市场份额提升”的正向循环。
工业自动化龙头地位稳固,2024 年公司多产品市占率逆势提升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与格局影响,2024 年制造业整体需求仍然偏弱,2024 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约2859.43 亿元,同比下降约1.74%。不过,公司主要产品市占率仍然有所提升,具体来看:①根据MIR 睿工业,公司通用伺服系统2024 年国内市占率约28.35%,同比提升0.10 个pct;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在国内市占率约18.61%,同比提升1.57 个pct;工业机器人产品国内市占率为8.84%,同比提升2.32 个pct。小型PLC 产品国内市占率约14.26%,同比下滑1.00 个pct,主要该产品下游中光伏、锂电行业占比相对较高且行业整体需求较弱,不过公司的小型PLC 仍然是国产第一。②2024 年,公司持续发挥行业解决方案的优势,抓住了部分传统行业弱复苏和结构性增长机会,工程机械、纺织、机床、注塑机、陶瓷、金属制品与线缆、食品饮料、空压机等细分行业的订单实现较好增长,展望未来,公司有望继续发挥行业解决方案的优势,凭借国产龙头品牌及多产品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推动各个SBU 业绩实现较快增长。
子公司联合动力IPO 获受理,拟募资48.57 亿元巩固新能源电驱第三方龙头地位①联合动力IPO 顺利获得深交所受理。子公司联合动力于2024 年12 月31 日获深交所受理创业板上市申请。
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7.05 亿股,发行后汇川技术持股比例将稀释至有70.88%,仍为控股股东。据分拆发行预案披露,汇川联合动力IPO 计划募资48.57 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26.12 亿元)、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13.23 亿元)、数字化系统建设(1.22 亿元)和补充流动资金(8.00 亿元)等项目。
② 汇川联合动力是新能源电驱第三方市场龙头。汇川联合动力是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第三方供应商,核心产品涵盖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电源及动力总成系统,覆盖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及工程机械领域。在乘用车领域,根据NE 时代统计,2024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公司电控产品份额约11% ,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驱动总成产品份额约5.9%,排名第四;电机产品份额约4.7%,排名第五;OBC 产品份额约4.6%,排名第八。在商用车领域,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实现电驱系统相关产品的大批量销售,收入取得快速增长,处于该细分赛道领军地位。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65、58.82、68.9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1%、18.47%、17. 22%,对应PE 分别为39.34、33.21、28.33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① 经济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公司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下游行业众多,分布广泛。这些行业与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宏观经济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业绩。
②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灵巧手领域,研发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③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因行业的产业格局尚未定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毛利率普遍偏低,企业盈利水平低下。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则会影响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经营质量与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