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设备行业动态报告:BC组件高功率带来溢价空间 关注头部企业量产降本进展
核心观点
光伏新技术电池、组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成本、BOS 成本的下降和发电量的提升。复盘历次新技术电池迭代,通常新技术上市后相比上一代技术有一定溢价,例如TOPCon 替代PERC 电池初期有5 分-0.1 元/W 溢价。BC 电池由于有高转化效率、低衰减系数和低温度系数,因此当度电成本相同时,在单面发电场景和海外高BOS 成本场景下有大约7-18 分/W 溢价。但由于BC 电池组件还处于早期阶段,成本相较于TOPCon 仍有差距。以当前TOPCon、BC 电池成本水平为基准,当BC 电池转换效率来到28%、浆料成本来到5 分/W、良率来到98%,设备成本降至2 亿元/GW 时,预计BC 组件生产成本能够与TOPCon 组件持平。
摘要
光伏新技术电池、组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制造成本下降:
由于电池效率提升,单W 电池、组件对应的材料、制造成本被摊薄;(2)BOS 成本摊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提升后,同样占地面积对应的功率更高,因此效率提升可以摊薄与占地面积相关的BOS 成本;(3)发电量提升:由于组件效率提升+衰减、温度系数改善,对应单位面积组件功率提升,单位时间内发电量增加。
复盘历次光伏新技术电池上市,由于新的电池技术通常对应更高的电池效率,带来BOS 成本的摊薄+发电量提升,因此新电池技术上市后,相比上一代技术通常有一定溢价。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加剧,新技术溢价有收窄的趋势,PERC 替代单晶B SF电池有约0.2-0.3 元/W 溢价,TOPCon 替代PERC 电池时已经收窄到0.05-0.1 元/W。
BC 电池技术是高效光伏电池技术,其特点是正面栅线无遮挡,相比当前主流的TOPCon 电池而言,BC 电池的优势主要体现正面高转化效率、低衰减系数和低温度系数,因此同样版型组件下,BC 组件综合输出效率略高于TOPCon 组件,从而降低电站单WBOS 成本。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当度电成本相同时,在BOS成本较高(4 元/W)或屋顶单面发电(地面反射增益为0)的场景下,BC 组件相比TOPCon 组件溢价在7-18 分/W,单W 溢价较为显著。
当前BC 电池组件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成本方面还面临一定挑战,主要来源于BC 电池环节的银耗、良率、设备成本3 方面。假设BC 电池转换效率27.2%,在银耗12mg/W,良率95%,资本开支3 亿元/ GW 条件下,BC 电池当前相比TOPCon 电池单W 成本高6 分/W 左右。
展望后续,BC 电池降本思路主要在于提升效率、提升良率、降低银耗、降低资本开支4 个方面,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基于默认假设场景下,BC 电池良率、效率每提升1%,或银耗、资本开支每下降1%,BC 电池成本分别下降0.33、0.11、0.08、0.05 分/W,其中良率影响最大,其次是转换效率和银耗。基于以上测算,当BC 电池转换效率来到28%、浆料成本来到5 分/W、良率来到98%、设备成本在2 亿元/GW 的情况下,预计BC 组件单W 成本可以与TOPCon 组件持平。
BC 组件相对于TOPCon 组件降本提效速度还需动态跟踪。由于当前TOPCon 组件还处于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参考晶科搭载HOT3.0 技术平台的全新一代T iger Neo 2024 组件系列,TOPCon 组件降本提效手段还有边缘钝化、背面Poly 减薄、金属化方案优化、L ECO 激光优化、叠栅等,因此后续还需动态跟踪TOPCon 、B C 组件双方降本提效的相对速度。
投资建议:BC 电池当前在效率表现和成本控制上已经初具成果,预计2025 年放量确定性较强,建议关注BC电池、组件产业链,包括:(1)电池/组件:隆基绿能、爱旭股份;(2)设备:帝尔激光;(3)辅材:福斯特、宇邦新材、聚和材料、帝科股份。
风险分析
1、 BC 电池产能快速投放,行业竞争加剧。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BC 组件在单面场景和海外高BOS 成本场景下具有一定溢价,但若BC 电池产能投产速度较快,导致出现过剩情况,行业竞争加剧,BC 组件溢价可能消失;
2、 BC 电池降本速度不及预期。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当前BC 电池和TOPCon 电池还有7 分/W 的成本差距,若后续BC 电池成本不能持续下降,可能影响BC 电池自身竞争力;3、 光伏终端需求增速不及预期。若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光伏组件、电池需求也将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