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政治局会议点评:聚焦扩大内需
延续9 月政治局的基调1,本次政治局会议进一步给市场注入信心2,政策方面出现多个新的提法。从政策目标上来看,对增长要求更加明确,对“楼市股市”的表述也十分清晰。从政策方向上来看,扩大内需排在首位,提振消费、改善民生的倾向进一步突出。从政策基调上来看,货币财政政策都更为积极,首次提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在具体的政策展望上,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明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望显著高于今年;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或通过综合施策打开,结构性货币政策或明显加码;全方位扩大内需,增量举措可能更加侧重消费;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总体而言,政策组合符合我们所判断的金融周期下半场“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延续9 月政治局的基调,本次政治局会议进一步给市场注入信心。今年9 月政治局会议以来,货币、财政、地产、资本市场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增长边际改善、以旧换新拉动消费增速、房地产新房二手房销量有所反弹、股票市场在波动中总体上升、地方债务置换政策快速落地,社会预期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物价仍然处于较低态势、GDP平减指数可能连续第7 个季度负增长。我们在年度展望3中指出,过去几年来需求缺口持续累积,通胀得到有效提振的前提是增长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在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的背景下,本次政治局会议在政策目标、政策基调、政策手段等各方面进一步给市场注入信心,具体来看:
政策目标:对增长要求更加明确,对“楼市股市”的表述也十分清晰。与去年12 月的政治局会议要求“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同,本次政治局会议对增长的要求更为简洁,就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此外,继9 月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之后,本次政治局会议明确把“稳住楼市股市”放在对明年工作的要求当中。
政策基调:货币财政政策都更为积极,首次提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本次会议指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总基调定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相比2023 年7 月4和12 月5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本次会议强调“积极有为”,这一点与后面提出的“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相呼应。其中关于财政政策的表述变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2024 年9 月政治局会议6的表述是“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一次提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追溯到2009 年经济工作会议7,反映明年政策力度或显著大于今年。
政策方向:扩大内需排在首位,提振消费、改善民生的倾向进一步突出。与去年12 月政治局会议不同,本次会议把扩大内需排在科技创新之前,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此外,在民生方面,本次会议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较去年12 月“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更为积极。
在具体的政策展望上,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明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望显著高于今年。展望明年,除地方隐债化解继续得到特殊再融资债券的支持,我们预计一般预算赤字率或为4.0%左右,高于今年的3.0%,新增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也有望继续扩容;在投向方面,财政或在惠民生促消费、促进房地产止跌企稳、实现政府投资适度扩张等方面综合发力。
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或通过综合施策打开,结构性货币政策或明显加码。除了降息之外,数量型货币政策方面,降准可能仍有50bp的空间,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明显加码、推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此前人民银行已经明确 表示“正在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向有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收购存量土地,人民银行提供必要的再贷款支持”8。
全方位扩大内需,增量举措可能更加侧重消费。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对于消费的表述为“大力提振消费”,对于投资则侧重于“提高投资效益”。对比来看,明年扩内需的增量政策可能更加指向消费。11 月8日,财政部长蓝佛安表示2025 年将“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9。我们预计,按当前的以旧换新进度,四季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规模可能在1200 亿元左右10。如果明年保持全年力度不减,则所需补贴金额将明显提升。此外,民生领域也可能加大支持力度,10 月28 日国办发文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出了生育补贴、个税抵扣、普惠托育、住房支持等举措11。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财政支出向更广泛的民生领域倾斜或是趋势。
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一方面,会议提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在外部贸易摩擦可能加剧的背景下,更多需要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来“稳外贸、稳外资”。另一方面,会议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我们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列出了300 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要在2029 年完成,因此2025 年或率先推动部分标志性改革措施落地,有助于支撑中长期经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