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伴读系列(11):应届生就业的选择
研究结论
东方宏观战略小组现推出“宏观伴读”系列,话题聚焦宏观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内容上结合海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旨在从细微处去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变。第11 期聚焦青年初次就业。
国家统计局4 月18 日发布3 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3 月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较上月(2 月份为6.4%)上升0.8 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30-59 岁劳动力失业率为4.1%,较上月下降0.1 个百分点。我们曾经发布报告《人口年龄结构变迁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指标的?》指出,由于青年群体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下降,青年失业率对整体失业率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两种失业率分化并不奇怪,但这意味着青年就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届生初次就业)存在着被单独分析与应对的必要。
海内外都存在大量文献关注青年第一份工作的问题,如Jaime Arellano-Bover(2024)利用西班牙社会保障数据探讨青年首份工作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是否会对其职业发展带来长期影响,作者利用工具变量等计量手段克服了自选择效应(即能力更强的求职者本身就更容易前往大企业工作,导致统计偏误)并发现,在大企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人会有更高的收入且这一效应能够不断延续,从机制上看,溢价主要来自降低了搜寻下一份更高收入工作过程中的摩擦,以及获得了更好的技能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文献特别关注经济衰退期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如Oreopoulos P , Wachter T V , Heisz A(2008),作者发现,平均意义上,毕业时期面临的就业压力会带来显著但可以被逐步消化的影响(very persistent but notpermanent),其中部分青年完成职业的起步后逐步转向更好的企业来实现修复,但相对弱资质求职者可能会由于经济周期性下台阶而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近几年来国内青年就业总体存在压力,其中部分来自经济承压、岗位供给受限,另一部分也来自青年群体自身的选择——吴克明等(2024)关注到“蹲考族”(蹲在家里准备各种考试),经过访谈作者发现自愿性蹲考族占比75.6%,即大多数蹲考族并非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选择蹲考。也有一批文献将大学生就业与其他话题相联系,试图寻找就业压力背后成因,如申广军等(2020)将“中小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联系到一起,发现分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的高技能工人比重不受融资约束的影响,这是因为其投资对融资成本不敏感,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显著地降低了它们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
同时,也有相当多研究聚焦应届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尤其以关注社会网络、家庭社会资本居多,孔高文等(2018)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我们为何离开故乡?家庭社会资本、性别、能力与毕业生就业选择”利用来自浙江省某所普通高校所提供的2011 届及2012 届毕业生信息数据,以及第三方机构麦可思与该校合作展开的“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项目发现,具有较高家庭社会资本的毕业生倾向留在户籍所在地工作,此外前往外地工作的毕业生平均而言有更高的工资收入,家庭社会资本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商科、计算机学科及非劳动密集行业内。王卫东等(2004)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覆盖520 所高校的10202 名2023 届毕业生,发现非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状态满意率为48.37%,相对于单位就业毕业生58.04%的满意率要低近10 个百分点。在影响毕业去向的因素中,学业成绩越高、担任过学生干部、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毕业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更高,毕业生的个人努力与家庭的资源支持都促进了单位就业的实现。
风险提示
海外文献的结论不契合国内实际情况的风险;
引用的学术研究、计量模型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