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零部件:传统合资或终结 创新合作开新篇

类别:行业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邓学/常菁/隋诗华 日期:2023-09-21

  投资建议

      身处电动智能加速推进的大变革时代,合资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建立的技术壁垒逐步被削弱,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能力、产品力和品牌认知尚未形成。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下降,电动化转型的最佳窗口期日渐收窄,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和挑战。

      理由

      中国合资车企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电动智能产业变革带来汽车核心能力迁移,从燃油车到电动车,基于传统动力总成的技术壁垒逐步被削弱,智能化能力成为决定产品力的关键。在中国电动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合资车企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溢价正在发生动摇,面临重大挑战。

      如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奋力追赶,我们预计2030 年中国合资车企销量或许减半,对应平均年降超过10%。我们测算主要合资车企2022 年产能利用率仅56%,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展望2030 年,我们预计国内新能源渗透率或许突破80%,自主车企保持在电动车领域的绝对优势;合资车企国内销量或许不足450 万辆,相对2022 年只有40%,对应市场份额或将从51%下降至17%1。如果现有产能不考虑处置转换,意味着2030 年合资车企整体产能利用率或许不足25%,对应过剩产能超过1500 万辆。

      或进或退,品牌出清正当时,新合资模式衍生。当前,我们认为中国合资车企面临三条发展出路。第一,坚定加快电动智能化转型,制定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第二,开拓与中国车企合作新模式,在电动车平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补足短板,近期大众已有实践。第三,退出中国市场。

      估值与建议

      我们看好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和智能电动产业链崛起。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自主品牌凭借深刻的用户洞察、超前的智能配置、敏捷的组织架构,正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我们看好中国自主头部品牌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并有机会发力全球市场。

      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电动化进程不及预期;智能化配置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