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专题报告:逆势做大理财产品规模的密码:“业绩优、渠道强”

类别:行业 机构:华宝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菁 日期:2023-09-15

  今年以来,理财市场出现几个较为明显的变化:1)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下降,较2022 年末减少7.2%;2)现金管理类替代型(“现金+”)产品规模增长;3)固收类产品规模上涨,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规模下滑;4)特色产品中同业存单类产品发行加速且规模上涨。

      虽然理财市场总体规模不及2022 年末,但仍有部分产品规模逆势增长。根据我们的观察,驱动产品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产品业绩表现和销售渠道多寡。

      我们研究发现,产品规模增长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业绩表现突出叠加代销渠道多的产品规模增长显著;2)业绩表现达标且代销渠道多的产品规模增长较多;3)业绩表现突出,代销渠道较少,但为互联网直销银行渠道,规模增长也较为明显。

      总结:理财公司需关注专业度提升及代销渠道拓展。对于理财客户而言,收益表现仍是他们选择产品时的核心关注因素。2022 年底,客户因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而转向大额存单等存款类产品,随着固收类理财净值企稳回升,客户再次“挪储”回流投资理财产品。投资者“盯着收益跑”的行为模式较难发生改变,因此做好产品业绩管理一定是实现规模上涨的重要因素,在同一时间内,业绩表现相对更高的产品更容易实现规模增长。不过从长期来看,可能会造成投资者收益风险偏好的错位。

      同时,销售渠道的数量也会影响产品规模的变化。近年来,理财公司逐步拓展产品代销渠道,如兴银理财销售渠道数量较多,其业绩表现较好的产品规模增长较为明显。此外,交银理财超半数以上产品为他行代销,这也使得交银理财规模出现较为明显上涨。所以在做好产品本身的同时,拓展非母行的销售渠道对于理财公司而言也极为重要。

      值得思考的是,以上实现理财产品规模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都在前端销售环节。

      目前,投资者的行为模式有两大特点,一是对产品类型选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体现在产品类型选择上,投资者会根据历史表现选择产品类型,如在股票上涨后选择买入,股票下跌后不买;在债券上涨后买债,在下跌后不买;二是投资者对产品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即时性:体现在关注产品的收益表现,在选定产品类型后,投资者更倾向投资阶段性业绩表现较好的产品,忽视了较高收益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于理财公司而言,短时的高收益能够实现快速营销,但长期稳定的超额,或许才是增强客户粘性的关键。

      风险提示:本报告所载数据为市场不完全统计数据,旨在反应市场趋势而非准确数量,所载任何意见及推测仅反映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