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报告2023

类别:宏观 机构: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罗志恒/徐凯舟 日期:2023-06-08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达、市场竞争力强,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对稳定我国经济大盘、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大湾区发展规划,大湾区未来要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一方面要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配套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工作,并积极应对人口变局、能源革命、地缘政治等内外冲击。

      本文分析了大湾区建设产业体系的意义,介绍了装备制造、消费品、原材料、现代服务等重要产业引擎的现状,探究了大湾区产业面临的三大挑战,最后提出完善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关建议。

      摘要

      一、大湾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四重意义

      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2.6 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近4 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8 万亿元,已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和辐射全球的重要产业基地。要进一步激发大湾区产业优势,发挥出大湾区在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包含四重意义:

      1、有利于巩固我国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2、有利于提升大湾区优势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推动基于分工优势的城市间产业合作。

      3、有利于大湾区深度参与全球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并加快对接国际化市场规则和营商环境。

      4、有利于稳定大湾区就业和改善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集聚人才等高端要素。

      二、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

      上世纪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湾区,制造加工、贸易物流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湾区生产的纺织服装、家电家具、机电设备等产品行销海内外,助力创造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近年来,大湾区产业体系呈现出“由轻到重”的演进特征,由低端走向中高端,由外需导向转向内外结合,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金融等已成为大湾区新的“产业名片”。

      1、装备制造:以电子、电气机械、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夯实大湾区实体经济基本盘。2021 年,大湾区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6 万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六成以上。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业增加值超8600 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稳坐头把交椅;电气机械、汽车制造、金属制品业分列第二至第四位。

      2、消费品制造:大湾区是国内家具家电、消费电子、文体娱乐用品等的最重要生产基地之一。2021 年,大湾区消费品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为0.54 万亿元。分行业看,按营业收入计算,家具制造、文体娱乐用品业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7.1%、23.1%,纺织服装服饰、造纸、印刷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从产品看,大湾区的手机、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品产量保持全球领先。

      3、原材料制造:大湾区石化、陶瓷、有色等产业特色突出。大湾区虽然煤矿、铁矿资源较少,但凭借沿海区位、矿藏禀赋及广阔市场腹地三重优势,在临港石化、有色及稀土冶炼、水泥和建筑陶瓷等领域实现突围,拥有中海油惠州石化、广晟有色、广州江铜、科达、马可波罗等知名材料工业企业。从广东来看,全省规上原材料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2.71 万亿元,超过河北、安徽等省份,排在全国前列。

      4、现代服务业:批发零售、房地产、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成为重要经济动力,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2021 年,大湾区(含港澳)服务业增加值超8.1 万亿元,占全国(含港澳台)的12.2%。除金融业增加值超1.5 万亿元外,批发零售、房地产增加值分别达到1.4、1.0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10%。此外,大湾区信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增加值均超5000 亿元。

      三、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三大挑战

      1、产业链之薄弱:大湾区产业直面全球经济波动、地缘政治、能源变局等冲击。逆全球化、贸易保护、“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大湾区面临的突出风险,大湾区大力发展的半导体、超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当其冲。同时,全球能源“清洁化”推高能源成本和长期通胀,对大湾区产业竞争力存在一定影响。

      2、城市协同之欠缺:大湾区产业协同水平不足,规则体系不统一。从产业协同看,区域产业合作层次有待提升,例如大湾区城市间产业配套还不够完善,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大湾区工业用地短缺与农村土地闲置的矛盾也有待解决。从市场规则看,粤港澳行业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存在差别,珠三角内部还存在分割的政策试点区域,或导致企业面临额外制度性成本。

      3、要素支撑之瓶颈:人才短缺或逐渐显现。大湾区引才难度或逐渐加大,这既有工资薪酬还不够高的缘故,也有国内人口和就业人员总量见顶回落的因素。另外,珠三角本地高校的整体实力不及京沪顶尖高校,或加剧大湾区未来的人才危机。

      四、大湾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议

      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应从产业竞争力、区域融合度、贸易便利化、制度开放性以及人才培养五个方面发力:

      1、完善产业链布局。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落子芯片制造、储能电池、精密仪器、专用设备、人工智能等紧缺关键环节,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支持创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传统制造业要依托电子信息、汽车、家电等基础优势转变发展动能,站稳国际市场地  位;以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支撑产业发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推动粤港澳产业合作以及区域深度融合。推动粤港澳全面深度合作,鼓励珠三角企业立足产业优势,对接和发挥港澳的金融、教育、贸易、专业服务等优势资源;大力建设横琴合作区、前海合作区、南沙示范区三个粤港澳合作平台载体;推动珠三角九座城市优势互补,广深发挥都会城市引领作用,莞佛珠等城市吸引电子信息、机械和精密设备领域高附加值环节落地,其余中小城市积极培育配套产业;聚焦城乡差异,探索土地、居民户籍、公共服务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农村闲置地和“村级工业园”土地资源,着力解决产业用地不足矛盾。

      3、提升贸易投资双向便利化水平,推动形成大湾区一体化市场。便利粤港澳货物、人员、资本及要素流动是关键。

      4、对标国际先进市场规则,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快建立内地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落实港、澳、外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5、吸引产业人才向大湾区集聚。面向国内外招揽紧缺人才,完善税费减免、科研奖励、购房补贴等人才激励政策;大湾区要以城市形象魅力和产业发展机遇有效吸引人才;鼓励粤港澳教育合作。

      风险提示: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