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Ⅱ行业+公司首次覆盖:新一轮产品周期开启 AI催化下行业将迎估值业绩双升
投资要点
行业回顾:新游供给受限,2022 年及2023Q1 手游市场承压。2022 年中国游戏市场际销售收入为2659 亿元,同比下滑10%,游戏用户规模6.6 亿人,同比稍有下滑,ARPU 为400 元,同比下滑10%;游戏市场规模及游戏用户规模为2008 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分品类来看,客户端游戏市场规模稳中有升,2022 年实现实际销售收入614 亿元,同比增长4%,移动游戏市场际销售收入为1931 亿元,同比下降14%,我们认为主要系2021 年8 月~2022 年3 月因未成年人防沉迷等导致版号停发,致行业新游供给受限。我们跟踪Sensor Tower 平台上的iOS 端每月新游数量(以收入Top1500 的产品为样本量)发现,在2021 年8 月版号停发后,新游上线数量相比此前明显下滑。
2022Q4 及2023Q1 业绩综述:产品周期扰动,但韧性凸显。A 股游戏上市公司2022Q4 及2023Q1 合计实现收入(剔除异常)221、206 亿元,同比变动+5%、-5%, 同比变动主要受产品上线节奏影响;归母净利率为39.8%、18.2%,同比变动-26.1pct、-0.1pct,2022Q4 出现较大亏损,主要系因外部环境逆风,部分厂商计提商誉等资产减值。我们认为在新游供给相对有限的背景下,2023Q1 各大厂商存量游戏长线运营稳健,业绩表现凸显韧性。
行业供给决定需求,2023 年4 月游戏大盘已强劲反弹。市场担忧随着游戏用户红利消退,市场后续增长动力不足。但我们认为游戏作为内容行业,有其独特性,其行业增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产品供给。以日本主机游戏市场为例,2020、2022 年新游供给充沛且表现出色,驱动当年软件市场规模增长,而2021 年新游数量较少且销量一般,对应当年软件市场规模表现较弱。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移动游戏市场而言,较多商业化产品自2022 年11 月起陆续获批版号,大部分产品需经过1~2 个季度的付费测、内容调试等上线前准备,因此2023Q1 新游上线数量有限,同时上线产品公测时间集中于2023 年3 月中下旬,于当季流水贡献有限,致2023Q1 行业规模增速承压。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Sensor Tower,在数款新游上线催化下,2023 年4 月游戏iOS 端净收入已实现强劲反弹,同比+15%,环比+33%。
新游储备充沛叠加AI 催化,行业将迎估值业绩双修复。业绩端,各大厂商新游储备充沛,产品周期将陆续开启,我们看好新游陆续上线,将驱动市场规模进一步强劲增长,支撑各大厂商业绩向上弹性。估值端,AI 赋能游戏降本增收正于行业内逐步落地,各大厂商积极拥抱AI,部分厂商已实现人效提升、2D 美术成本降低等,同时年内将有AI NPC 等“AI+”玩法产品陆续落地,我们看好AI 技术将不断进步,AI 对游戏的降本增收作用有望逐步体现,形成估值提升的长期催化。
投资建议:行业新一轮产品周期已开启,新游陆续上线将增厚公司业绩,同时AI 技术持续进步,AI 赋能游戏降本增收已逐步体现,后续AI 原生玩法有望持续落地,持续催化板块估值提升。我们推荐:1)研运能力出色的头部厂商:三七互娱、恺英网络、吉比特、完美世界等,港股的腾讯控股、心动公司等,建议关注网易-S 等;2)具备大模型能力,以及拥有承接AI 原生玩法较快落地的场景的厂商:昆仑万维、盛天网络、巨人网络、中文在线等,建议关注电魂网络、汤姆猫、神州泰岳等;3)2023 年业绩弹性大的厂商:宝通科技、姚记科技、名臣健康等,港股的创梦天地等。
风险提示:新游上线时间及流水表现不及预期,AI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风险,行业监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