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和服装行业周报:年报及一季报落幕、峰回路转 五一假期服装化妆品零售近20%增长

类别:行业 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未未 日期:2023-05-04

  五一假期服装化妆品销售继续向好:服装方面,23 年五一假期服装销售向好、销售额同比增18.4%,相较22 年服装零售额累计增速(-6.50%)、23 年1~3 月累计增速(+9.00%),五一假期服装销售表现继续好转;化妆品方面,23 年五一假期化妆品销售额同比增16.5%,相较22 年化妆品零售额累计增速(-4.50%)、23 年1~3月累计增速(+5.90%),五一假期化妆品销售进一步提振。

      纺织服装&化妆品行业22 年年报及23 年一季报小结:品牌服饰:22 年受疫情影响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48%、23.77%,23Q1 随着消费回暖,行业复苏势头显现,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5%、46.83%。纺织制造:22 年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3.77%、-12.29%,23Q1 受内外需波动影响,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43%、20.76%。化妆品:行业总体韧性较强,22 年疫情背景下,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5.58%、-3.26%,23Q1 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13%、29.63%。

      行情回顾:纺织服装板块:上周(2023 年04 月24 日~04 月28 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 指数涨幅分别为+0.67%、-0.98%、-0.09%,纺织服装板块上涨3.10%,位列31 个申万一级行业的第3 位;其中纺织制造板块上涨0.88%、服装家纺板块上涨4.07%。过去一个月(2023 年03 月28 日~04 月28 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 指数涨幅分别为+2.21%、-2.66%、+0.41%,纺织服装板块下跌0.58%,位列31 个申万一级行业的第12 位。

      化妆品板块:上周化妆品板块上涨1.31%、跑赢沪深300 指数1.40PCT。过去一个月化妆品板块下跌4.96%、跑输沪深300 指数5.37PCT。与申万一级31 个行业对比来看,过去一周化妆品板块涨幅位列第10 位、过去一个月涨幅位列第26 位。

      行业新闻及重点公司动态:比音勒芬22 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6.06%、16.50%,23Q1 同比增33.13%、41.36%;海澜之家22 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06%、13.49%,23Q1 同比增9.02%、11.07%;歌力思22 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1.35%、-93.27%,23Q1 同比增5.99%、0.39%;森马服饰23Q1 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9.29%、+48.85%;华利集团23Q1 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1.23%、25.77%;伟星股份23Q1 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60%、17.74%;杰尼亚23Q1 大中华区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17%;开云集团23Q1 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1%;彪马23Q1 收入同比增长14%;上海家化22 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06%、27.29%,23Q1 同比-6.49%、+15.59%;贝泰妮23Q1 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6.78%、8.41%;华伦天奴22 年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0%;上海市药监局为修丽可门店颁发全国首张“现场个性化服务”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投资建议:1)纺织服装行业:下游品牌服饰方面,年报一季报披露完毕,22 年业绩普遍受疫情影响较大、呈现收入和利润双受损的状态,但随着23 年初以来零售端客流和消费信心逐步修复,一季度复苏势头已经初现,我们继续期待随着复苏进程推进,品牌端业绩表现和库存逐步恢复正常状态,并且结合港股运动品牌公司第一季度经营情况来看,品类上仍有所差异,预计运动、男装等品类在23 年复苏较早。

      标的方面,我们继续推荐港股运动服饰龙头安踏体育、李宁、特步国际;同时,在其他服装家纺领域推荐比音勒芬、海澜之家、罗莱生活等。上游纺织制造方面,一季报普遍出现压力,着眼长期继续推荐华利集团、申洲国际、伟星股份。再者,从股息回报的角度,我们建议关注纺织服装行业高股息率、低估值的稳健型标的。

      2)化妆品行业:短期处于销售相对淡季,未来国产美妆行业打造差异化大单品、重视平销弱化大促、渠道多元化布局等已经成为共识,我们继续期待国产美妆品牌提升内功、塑造差异化能力、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同时,我们也期待线下渠道客流复苏、业绩改善给化妆品品牌商带来的业绩贡献和弹性。我们维持前期观点,继续推荐产品力强的珀莱雅、贝泰妮,以及老牌国货集团上海家化。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疫情反复或者极端天气致终端消费疲软,影响服装、化妆品等产品的消费需求;行业竞争加剧,国外品牌进行价格战,会对国内对标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电商平台流量增速放缓以及流量成本上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