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零部件:中国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解析

类别:行业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邓学/常菁/任丹霖/荆文娟 日期:2023-03-31

  观点聚焦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行业转型机遇下中国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突破值得关注,从品牌案例出发,我们梳理总结中国高端电动智能车企成功范式。

      理由

      电动智能变革已来,中国汽车产业链迎弯道超车机遇;跨界合作为趋势,供应链合作日益深化。汽车行业电气化、智能化变革,带动整车结构和技术创新,引领中国企业跨越传统动力总成的技术鸿沟,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也使中国品牌打破价格圈层、实现品牌向上成为可能。电动化能力持续提升,而后智能化逐步成为差异化产品力所在,开启下半场竞争。同时,行业生态日益丰富,跨界龙头躬身入局,我们认为能力禀赋与车企形成互补,车企+X的深度合作模式成为行业新趋势。

      中高端突围战:重长板、找差异、贴标签,实现从产品到品牌的塑造。汽车兼具消费+制造+科技属性,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我们认为,扎实的技术储备是必要条件,组织架构与流程优化是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更需培育消费者洞察及服务能力,而供应链及降本则是从1 到10 持续扩张的关键。具体到不同价位段的细分市场,我们认为策略存在差异。大众市场制造端降本是规模上量的核心,而想要突破和站稳中高端市场,清晰的品牌标签和具有突出长板的产品优势能够更好地强化消费者认知,消除合资过剩“品牌溢价”,提升产品价值,打造“从0 到1”的明星车型,伴随车型增加、产品矩阵形成,逐步在品牌端形成更深的烙印,形成良性循环。

      自主品牌如何突围中高端市场?电动智能技术领先为基础,突出“价值感”强化产品力。我们认为,过硬的底层技术支持是自主品牌突破中高端市场的基础,头部自主品牌电动智能能力领先,能够快速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同时体现出冗余安全性突出、硬件预埋支持升级等优势。在此基础上,自主品牌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在消费者感知力更强的外观内饰、多媒体体验、坐乘体验、驾控体验等方面满足乃至创造消费者需求,并在“看不见”的地方扎实用料,从各种细节优化用户体验、提升“价值感”。

      盈利预测与估值

      价格竞争加剧,中高端市场竞争格局相对优良,中长期看头部自主品牌有望逐步实现销量扩张、盈利兑现。我们维持个股盈利预测不变和目标价不变。

      风险

      价格战恶化超过预期,新能源渗透率提升速度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