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前沿系列(14)强直性脊柱炎:生物制剂及靶向小分子药物拓展治疗手段
投资建议
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法治愈;NSAIDs是AS一线治疗的核心药物,TNF抑制剂、IL-17 抗体及JAK抑制剂延伸构成了二三四线治疗方案。我们建议关注:1)在脊柱炎布局居前的国产IL-17 抗体如SHR-1314(恒瑞医药)、GR1501(智翔金泰)、AK111(康方生物)、JS005(君实生物)、LZM012(丽珠/鑫康合)、QX002N(荃信)等分子进展;2)选择性JAK抑制剂如SHR0302(恒瑞医药)临床进展;3)TNF抑制剂集采为生物类似药带来的快速放量机会;4)MK2 等新靶点在中轴型脊柱炎的进展。
理由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可致残的慢性自免疾病,国内市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AS是中轴型脊柱炎的分型之一,根据ACR-SAA-SPARTAN指南,其自青年起病,中晚期可致残,影响全球0.1-0.5%的人口,疾病负担沉重。近20 年随着生物制剂及JAK抑制剂的发展,AS患者获得了更丰富的后线选择,2021 年相关药物全球市场超过470 亿美元,诞生了多款重磅药物(含其他适应症)。这些新药最早于2006 年开始进入国内市场,但历史上因价格因素可及性不佳,整体市场规模有限;2019 年以来随着IL-17 抗体等更多新药上市以及TNFα抑制剂等药物纳入医保,药物可及性改善,国内AS药物市场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围绕TNF/IL-17/JAK开发的新药已在AS验证疗效,关注进度领先的国产候选分子。TNF抑制剂积累证据充分,应用也最为广泛,但近年随着主要品种专利到期在面临生物类似药冲击;IL-17 抗体近年先后获批AS、银屑病等自免适应症,已诞生多个全球重磅药物,国产IL-17 抗体也已进入II/III期临床,我们认为进度居前的分子有望抓住国内AS治疗手段迭代的窗口机遇;JAKi作为少数获批用于AS的小分子药物,在依从性上具备优势,但一代分子托法替布长期安全性表现不佳,选择性JAK抑制剂乌帕替尼展现了安全性改善的趋势,但JAK抑制剂总体目前仍伴黑框警示,我们建议关注乌帕替尼长期用药证据积累及更多高选择性JAK抑制剂研发进展。
关注MK2 等靶点在AS/SpA的研发进展。AS领域新靶点探索并不顺利,此前IL-23、GM-CSF及PDE4 等靶点均有分子在AS/SpA的III期临床中宣告失败,但这些领域的探索并未完全中止。新靶点方面,影响TNF-α/IL-6/IL-17 合成的MK2 尚有靶向候选分子在探索AS领域的应用潜力,目前已有分子进入II期。此外,干细胞疗法等更多样的治疗手段也启动了AS领域的探索。
风险
药物临床研发进展受阻;安全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商业拓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