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业系列报告(二):第三方支付

类别:行业 机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郑积沙/曾广荣/刘雨辰 日期:2022-09-27

  核心观点

      1. 模式: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初为解决银行POS多头互联而诞生的非银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为商户提供银行支付结算服务并根据交易规模获得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简化:行业收入规模=交易规模*交易费率)2. 规模: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和每次大规模发展都伴随交易媒介支付方式的变革,在由居民消费增长为主导、C端支付方式转变、支付资金回归银行等系列驱动力叠加影响下,预期未来5年内我国第三方支付(C2B终端消费规模)上限将达到200万亿量级,预计CAGR约10%。参考21年数据,目前线下收单(POS刷卡+扫码)规模超60万亿,受疫情影响较大,20年出现负增长;以移动(网络)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规模达约300万亿规模,其中约25%来自消费场景(扫码+线上购买)。

      3. 价值分配:96费改优惠期后,POS刷卡费率逐步回升至约0.6%;扫码终端约0.38%,纯线上约0.6%。相较美国仍处在较低水平,收单利润率走低,涨费意愿强,但不具备持续涨费的动能。账户侧来看主要参与者多为互联网巨头,业务多元且溢价能力强,终端费率稳定。清算费率政策性强,短期稳定长期下降趋势;发卡行费用逐步市场化,头部支付机构或有议价空间。

      4. 参与方:

      (1)账户机构:已呈寡头垄断的态势,面向C端差异化竞争。财付通、支付宝两大巨头基于独有生态形成壁垒;软性反垄断措施或使C端市场集中度下降,国家队云闪付有望在规模上跻身第二梯队领头羊;GMV规模较高的电商和短视频平台以及C端手机厂商现后布局第三方支付,有望出现后起之秀

      (2)收单机构:银行系与第三方机构差异竞争,传统收单业务发展始于POS收单商业化,面向B端集中度低、同质化高,竞争激烈叠加牌照收紧和监管对“跳码”“套现”等乱象打击,尾部或面临淘汰,兼并收购将推高集中度,收单机构转型诉求迫切。

      (3)硬件厂商:国内头部厂商世界领先,国内POS机数量初步见顶背景下,传统设备智能化和数币带来的升级迭代以及设备出海成为新增长驱动力,部分头部硬件厂商通过控股第三方支付方式进军收单领域。

      5. 投资逻辑:

      催化剂:

      (1)二维码新政:门槛最低加速覆盖下沉市场,经营性质个人码转商户码政策方向明确,具备识别并触达线下商户的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望收益十万亿级规模增量。

      (2)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相辅相成。运营商为银行,未来支付资金回归银行或成趋势,收单机构有望受益。

      基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的电子支付网格体系进行流通普及,支付机构借力法币属性推进商户数字化转型,硬件升级改造或为刚需。

      参与方:

      (1)账户机构:关注依托独有支付生态,在C端和B端的布局增值服务的第一梯队;关注具有高增长潜力第二梯队;(2)收单机构:关注头部具有成本、规模、地推、科技能力优势的公司,例如拉卡拉、联动优势、移卡、快钱等(3)硬件机具:关注新国都、新大陆(招商计算机团队覆盖)等布局收单市场、积极参与数币推广和机具出海的头部硬件厂商投资建议:建议关注第三方支付赛道

      风险提示:数字人民币落地不及预期、商户数字化转型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