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系列(一):东盟承接产业转移有上限

  随着产业多元化布局叠加当地政府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东盟在踩对“时间点”

      的背景下承担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凭借传统比较优势尝试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不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成本以及语言环境等因素限制了东盟可承接的产业选择和空间。

      对于东盟产业承接,我们知道的是:

      受中国自主选择产业转型升级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东盟成为第五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具体而言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直接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二是为了实现更低的成本投入以及应对美国贸易制裁,企业将产业从中国转移到东盟。

      东盟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成本和人口结构优势明显。劳工组织《2020—2021年全球工资报告》显示,2019 年中国名义月工资1165 美元,印度尼西亚202 美元,马来西亚888 美元,越南292 美元。另外,东盟人口结构年轻,以中国人口结构变迁为基准,越南人口年龄结构与2001 年的中国类似,马来西亚与2000年的中国类似,印度尼西亚与1994 年的中国类似。

      对于东盟产业承接,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

      东盟可能并非只想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半导体行业为例,新加坡晶圆产能和半导体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分别约5%和19%。为了进一步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2022 年5 月,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与美方签署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备忘录,TF AMD、德州仪器、罗姆、AMD 和英飞凌等多家半导体巨头都已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

      不过,基础设施、土地成本以及语言环境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东盟可承接的产业选择和空间。尽管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优惠的关税政策都为东盟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但制约产业承接“上限”更多的是基础设施、土地成本以及语言环境等因素。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和菲律宾等多个国家的公路密度都低于中国。就工业用地价格而言,2021 年中国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约为40—50 美元/平方米,而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工业用地价格普遍高于中国。除此之外,相比于中国单一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尽管东南亚各国逐渐开始普及英语和汉语,但各国间的官方语言仍存在较大差异。

      相比于“空间”,东盟承接产业转移更得益于踩对了四个关键性的“时间点”:

      一是中国进行产业升级的自我驱动力强;二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为东盟创造了尝试替代中国工厂的可能性;三是RCEP 的协商和签订加速了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和融合;四是新冠疫情爆发使东南亚地区成为投资建厂的重要避险地。

      风险提示:历史预测未来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