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行业周报:受益下游新能源车和储能高景气 PET铜箔产业蓄势待发

类别:行业 机构: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研究员:邹润芳/卢正羽/唐保威 日期:2022-07-17

重点推荐:双良节能、高测股份、宇晶股份、绿的谐波、东威科技核心个股组合:协鑫能科、双良节能、西子洁能、联赢激光、奥特维、罗博特科、高测股份、宇晶股份、百利科技、至纯科技、先导智能、杭可科技、星云股份、天宜上佳、迈为股份、捷佳伟创、金辰股份、航锦科技、禾望电气、华自科技、科威尔、三一重工、绿的谐波、埃斯顿本周专题研究:锂电铜箔下游重要应用场景动力电池和储能景气度高涨。上半年新型储能政策频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7月12日南网科技发布公告预计采购规模5.56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是今年最大规模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单体招标。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7.0GWh,同比增长143.3%,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以上。铜箔影响电池性能、安全性和成本,复合集流体成为产业新趋势。假设2025年我国/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3%/21%、储能需求为168GWh,PET铜箔渗透率提升至21.7%,则2025年PET铜箔真空磁控溅射设备市场空间约33.4亿元,镀铜设备市场空间约46.5亿元;镀铜/溅射设备合计市场空间约80亿元,2021-2025年CAGR达189%。PET铜箔处于大规模应用前夕,同时设备的价格、良率和产能是决定PET铜箔降本、推进渗透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率先布局的材料企业与龙头设备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建议关注:国内领先的PET电镀设备企业东威科技、PET铜箔项目有望快速推进的宝明科技、双星新材。

    重点跟踪行业:

    锂电设备,全球产能周期共振,预计21-25年年均需求超千亿,国内设备公司优势明显,全面看好具备技术、产品和规模优势的一二线龙头;

    光伏设备,设备迭代升级推动产业链降本,HJT渗透率快速提升,同时光伏原材料价格下降有望刺激下游需求,看好电池片、组件设备龙头;

    换电,2025 年换电站运营空间有望达到1357.55 亿元,换电站运营是换电领域市场空间最大的环节,看好换电站运营企业;

    储能,储能是构建新型电网的必备基础,政策利好落地,发电、用户侧推动行业景气度提升,看好电池、逆变器、集成等环节龙头公司;

    半导体设备,预计2030年行业需求达1400亿美元,中国大陆占比提高但国产化率仍低,看好平台型公司和国产替代有望快速突破的环节;

    自动化,下游应用领域广泛的工业耗材,市场规模在400亿左右,预计2026年达557亿元,看好受益于集中度提高和进口替代的行业龙头;

    氢能源,绿氢符合碳中和要求,光伏和风电快速发展为光伏制氢和风电制氢奠定基础,看好具备绿氢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龙头公司;

    工程机械,强者恒强,建议关注行业龙头,看好具备产品、规模和成本优势的整机和零部件公司。

    工程机械:强者恒强,建议关注龙头公司。推荐关注:三一重工、恒立液压、中联重科等。

    半导体设备: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未来十年翻倍增长,国产替代是一个长期、持续、必然的趋势:1) 根据AMAT业绩会议,预计2030年半导体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即使按照目前14%的资本密集度,设备需求将达到1400亿美元,而2020年为612亿美元。2) 2020年,中国大陆首次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最大市场。2021Q1,中国大陆出货额为59.6亿美元,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70%,仅次于韩国。3) 在瓦森纳体系下,中国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安全性亟待提升,而国产化率水平目前仍低。建议关注: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华峰测控、长川科技、精测电子、芯源微、万业企业、至纯科技等。

    自动化:刀具是“工业牙齿”,其性能直接影响工件质量和生产效率。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我国刀具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57亿元。该市场竞争格局分散,CR5不足10%;且有超1/3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刀具属于工业耗材,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存量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伴随行业集中度提高和进口环节替代,头部企业有望迎来高速成长机遇。建议关注华锐精密、欧科亿。

    碳中和:1)换电领域千亿市场规模正在形成;2)全国碳交易系统上线在即,碳交易市场有望量价齐升。建议关注移动换电及碳交易受益标的——协鑫能科,公司拥有低电价成本,切入移动能源领域具备优势;坐拥2000万碳资产,碳交易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长。

    氢能源:绿氢符合碳中和要求,随着光伏和风电快速发展,看好光伏制氢和风电制氢。建议关注:隆基股份、阳明智能、亿华通等。

    风险提示

    新技术开发不及预期

    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海外复苏不及预期、国内需求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

    零部件供应受阻

    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不及预期

    客户扩产不及预期

    HJT技术进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