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家纺(603365)公司动态点评:2021年净利润增长41% 线上渠道占比达52%

类别:公司 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黄淑妍 日期:2022-05-07

  2021 年收入同比增长25%,净利润同比提升41%:公司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37.99 亿元,同比+25.19%;归母净利润3.86 亿元,同比+40.55%;扣非后净利润3.62 亿元,同比+56.60;基本每股收益为1.46 元,去年同期为1.04 元。分季度来看,公司2021Q4 实现营业收入13.43 亿元,同比+19.99%;归母净利润1.36 亿元,同比+33.93%;扣非后净利润1.32 亿元,同比+29.99%。2021 年在国内家纺市场总体呈现稳步恢复的态势下,公司专注家纺业务、聚焦被芯品类,围绕“好被芯,选水星” 的品牌战略从品牌、渠道、产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收入与净利规模明显上升。公司2022Q1 业绩保持增长势头,实现营业收入8.06 亿元,同比+12.32%;归母净利润0.85 亿元,同比+7.36%;扣非后净利润0.67 亿元,同比-6.15%。

      毛利率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费用率控制良好。公司2021 年毛利率为37.95%,同比+2.68pct。费用端,公司2021 年期间费用率为25.28%,同比+0.08%,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9.85%/4.00%/1.72%/-0.29%,分别同比+1.11pct/-0.74pct/-0.39pct/+0.11pct。

      由于广告宣传及商场扣点费等费用增加,销售费用率同比增加;收入持续增长下,收入基数消化工资支出,导致管理费用占比同比下降;由于本年新租赁会计准则实施,租赁产生的未确认的融资费用摊销计入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科目,导致财务费用率略有提升。公司2021 年净利率为10.16%,同比+1.11pct。分季度来看,公司2021Q4 净利率为10.11%,同比+1.05pct;公司2022Q1 净利率为10.50%,同比-0.49pct。

      “品牌+渠道+产品”三管齐下,公司未来可期。分渠道来看,公司2021年电商/加盟/直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65 亿元/14.84 亿元/2.79 亿元,同比增加30.05%/19.69%/31.74%;占比分别为51.72%/39.05%/7.35%,毛利率水平分别为36.18%/37.09%/57.72% , 分别同比+0.08pct/+6.26pct/-0.43pct。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公司主要通过跨界合作,与知名 IP、国际设计师合作等方式提升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强化消费者“好被芯,选水星”认知。公司紧抓电商销售红利,不断提升公司在传统电商平台的市场占有率,在2021 年618 活动中,公司天猫平台销售额位居家居百货品牌排行榜第三,家纺品牌排名第一;公司在2016-2021 年天猫双11 活动中连续蝉联家纺类单品牌销售第一。公司重点布局抖音、快手等社交电商新渠道,加强直播业务的投入、人才的培养,建立专门的直播基地,重点发展自播业务。同时,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坚持精品开发,围绕品类与单品两个竞争维度持续深入的开展产品研发与创新。从产品的颜值、舒适、功能三个方面,提升产品性能,在主要产品套件、被芯、枕芯等床上用品基础上,坚持产品创新,以纤维新材料和助剂材料的自主研发为重点,打造如抗菌红嘴雁绒被、七效全能大豆抗菌被等极致爆款单品,持续提升水星特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备货原因存货有所增多,存货周转效率提升。2021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63 亿元,同比增加22.66%;由于购买理财产品增加,投资活动产生现金净额下降幅度较大,2021 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5 亿元,同比下降216.40%。公司存货由于采购备货、原材料库存增加所致有所增长,2021 年末存货为9.31 亿元,同比增长26.95%,2021 年存货周转天数为127 天,同比下降17 天,库存周转情况改善。

      投资建议:公司专注于中高档家用纺织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 套件、被芯、枕芯等床上用品。公司也已建立丰富的品牌矩阵,以“水星”品牌为主,“百丽丝” 品牌为辅以及其他细分品类品牌。品牌端,公司进行跨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品牌影响力;渠道端,公司线下门店持续向好、线上高增长,积极布局抖音等社交电商新渠道、发展新兴增长点;产品端,优化产品结构并聚焦打造爆款,从而塑造核心竞争力。预测公司2022-2024 年EPS 分别为1.62 元、1.85 元、2.09 元,对应PE 分别为9X、8X、7X,维持“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因素波动风险,生产成本大幅波动的风险,新产品开发的风险,人力成本上升的风险,新冠疫情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