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601117):以最佳业绩迎接新材料投产 以稳健步伐踏上增长快速路

类别:公司 机构: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谢楠/王鹏 日期:2022-05-04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于2022 年4 月27 日发布2021 年年报及2022 年一季报,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1372.89 亿元,同比增长25.43%,实现归母净利润46.33 亿元,同比增长26.6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4.69 亿元,同比增长2.54%。2022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2.91 亿元,同比增长41.54%,实现归母净利润9.77 亿元,同比增长19.7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62 亿元,同比增长21.13%。

    点评:

    订单增长促业绩,实现“十四五”开局红。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9.19 亿元,同比增长25.39%,实现归母净利润46.33 亿元,同比增长26.64%,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因为:一是订单增长;二是盈利能力稳步提升,销售净利率3.64%,同比增长0.13 个pct;三是成本费用管控有效,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均有下降,三者之和之和为2.43%,同比减少0.46个pct;四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参股公司华塑股份上市)。

    新签订单合同方面,2021 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697.70 亿元,较上年增幅7.41%。从业务领域看,新签化学工程合同额1940.86 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1.95%。在新签化学工程合同中,化工占比65.81%,合同额同比增长55.1%;石油化工占比20.58%,合同额同比减少24.83%;煤化工占比13.61%,合同额同比减少48.49%。

    新签基础设施合同额565.27 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0.95%,同比增加1.01%。

    新签环境治理合同额104.47 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3.87%,增幅24.91%。另外,2021 年相对2020 年新增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业务合同,新增合同额86.23 亿元。

    从合同区域看,境内新签合同额2201.17 亿元,占比81.59%,增幅9.13%;境外新签合同额496.53 亿元,占比18.41%,增幅0.37%。

    主业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持续发力。建筑工程业务是中国化学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公司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之一。在基础化工领域,公司掌握氮肥、磷肥、复合肥等世界先进技术,纯碱、氯碱等盐化工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硫酸、硝酸、盐酸、硝铵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煤制高端化 学品材料的基础技术,如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大规模碎煤加压气化、五环炉、神宁炉、一步法甲醇制汽油(MTG)、合成气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石油化工领域,公司在炼油、聚合物、芳烃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精细化工领域,公司在氟化物、甲烷、氯化物、钛白粉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磷酸及磷化工领域,公司拥有湿法磷酸先进化、大型化、绿色化、集成化的生产工艺技术,先后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列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工艺,主导国内现代磷酸及磷化工的设计和建造。

    2021 年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上涨,石油和化学工业景气高企。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数据,2021 年我国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4.45 万亿、1.16 万亿,分别同比大增30%、126.8%。据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今年全球化工行业将增长3.8%。另外,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目前需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其中加强科技创新是最紧迫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在保稳定、促增长的背景下,随着“双碳”工作的思路逐渐清晰,要求逐步具体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化工石化行业将进一步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将加大力度,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将加快推广应用。公司作为化工行业的排头兵凭借技术、人才、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优势有望综合性受益。

    新材料项目即将投产厚业绩,双碳时代大有可为。在新材料领域,公司已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己内酰胺项目依托自研的绿色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和系列催化剂于2016 年在福建建设,经过历年节能、降耗、提质等技改,产能提升至33 万吨/年,创全球单线最大产能、产品质量国内最优。己二腈项目依托自主研发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正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20 万吨/年生产装置。2022 年3 月,项目配套的丙烯腈联产装置、己二胺装置均一次性开车成功,装置顺利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产品质量达到优级品。硅基气凝胶项目依托合作开发的硅基气凝胶技术,于2022 年2 月27 日一次性开车成功,已产出第一批合格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绝热毡产品。公司预计2022 年主要新建实业项目将全部建成开车,并转入正常生产运行。

    此外,公司积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重大部署,借助自身掌握的新材料、环保等核心技术,发展新能源、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新材料等应用,并逐步向实体化运营发展。目前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项目、固废高温气化项目的北京房山制氢油及氢能产业示范装置、生活垃圾气化项目等项目完成中试,进入工业化示范阶段。POE 项目已完成中试工艺包和项目选址工作,目前已进入中试设计和建设阶段;MCH(甲基环己烷)中试装置建设和催化剂制备工作已完成,顺利开车并保持了稳定运行;高效环保催化剂项目已向相关供应商提供小试样品,通过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性能测试。尼龙12 项目已完成中试工艺包,将在淄博基地建设千吨级中试装置。采用自有技术建设的国内首套HPPO(环氧丙烷)工业化装置在江苏富强新材料有限公司顺利开车。在山东滕州建设的垃圾气化中试项目已机械竣工,即将开展试车工作。

    在北京房山建设垃圾转化制氢油展示装置,已投料试车,所产氢气纯度已达标。参与研发的大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在西安投运。炭黑循环利用项目已完成实验室样品制备。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依托四川乐山多晶硅项目完成结题验收,正在依托在建项目推广使用。另外,公司挂牌设立中国化学环保研究院、中国化学碳中和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化学智能装备研究院,聚焦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环 保绿色新材料、“双碳”相关绿色技术、非标设备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

    公司2021 年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为年度预算的116.88%,完成新签合同额为年度预算的103.76%,实现利润总额60.41 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4.30%。公司2022年公司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2700 亿元(同比2021 年预算增加3.85%),营业总收入1468 亿元(同比2021 年预算增加24.41%),计划完成利润总额60.8 亿元(同比2021 年预算增加25.1%)。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公司凭借新材料项目以及自身掌握的环保核心技术的不断应用,未来可期。

    盈利预测:基于公司订单金额创新高、尼龙产业链蓬勃发展价格景气、新材料项目即将投产,我们上调2022-20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72 亿元、81.36 亿元(原值为58.2 亿元、80.3 亿元),新增预计2024 年归母净利润为93.67 亿元,EPS 分别1.03 元、1.33 元、1.53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化工项目政策趋严、企业安全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