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试试验(300416)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点评:聚焦主业 贯彻制造与服务双轮驱动的产业模式

类别:创业板 机构: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超 日期:2022-05-03

  事件:公司2021 年营业收入15.02 亿元(+26.74%),归母净利润1.90亿元(+53.98%),扣非归母净利润1.69 亿元(+66.64%),毛利率46.06%(+1.73pcts),净利率14.71%(+2.64pcts)。2022 Q1 实现营收3.44 亿元(+21.46%),归母净利润0.29 亿元(+79.84%),扣非归母净利润0.25 亿元(+78.70%),毛利率43.85%(+5.72pcts),净利率10.09%(+3.16pcts)。

      投资要点:

      营收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首次超越营收增速2021 年在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扰动下,公司设备订单和试验服务业务依然保持增长,全面完成了年初董事会制定的目标。

      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15.02 亿元(+26.74%),归母净利润1.90 亿元(+53.98%),归母净利润增速首次超过营收增速,主要系试验服务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升,首次实现内生式的快速发展。毛利率46.06%(+1.73pcts)稳中有升,净利率14.71%(+2.64pcts)大幅提升,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虽然公司扩大企业规模等举措对净利率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报告期情况来看,公司盈利能力仍然呈现向好趋势。

      2022 Q1 公司营业收入3.44 亿元(+21.46%),归母净利润0.29亿元(+79.84%),均保持高速增长;毛利率43.85%(+5.72pcts)与净利率10.09%(+3.16pcts)均创上市以来同季度新高。

      公司以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生产销售和试验服务为两大主营业务,客户覆盖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电器、科研及检测机构等行业。

      1) 试验设备通过模拟振动、冲击、跌落、温度、湿度等力学、气候及综合环境条件,以考核工业产品质量可靠性。公司所生产的试验设备属于试验机领域内的高端装备,其中力学环境试验设备销量最佳,综合环境试验设备随着新产品的逐渐推出,销售量也在逐年提升。2021 年营业收入5.32 亿元(+23.45%),增幅较大;毛利率33.91%(-3.54pcts)有所下降,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

      2) 试验服务业务是公司由试验设备制造向制造服务业的成功转型。属于第三方检测服务,由于其业务的快速发展,在营收中的占比超越试验设备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主营业务,也导致公司所属行业变更为“专业技术服务业”。其业务包含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两大主要子板块。

      子板块一: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是以试验设备所积累的研发和制造技术优势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从试验设备需求到试验方案设计以及试验服务全链路的解决方案,能够保证并提升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和使用可靠性。2021 年营业收入6.56 亿元(+41.69%),在所有板块中增长最快,主要系下游客户应用端的不断拓展;毛利率(57.11%,-2.38pcts)的下降在业务快速扩张期,些微波动属于正常情况;

      子板块二: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能够提供从集成电路芯片、产品部件到系统整机的全产业链一站式分析与验证服务,保证各个环节交付的产品功能和品质,客户涵盖汽车电子、5G 通信、MEMS等行业。此业务是由子公司上海宜特所提供,而收购上海宜特是公司业务外延式发展的重要布局,从此进军集成电路第三方检测服务领域。2021 年营业收入(2.19 亿元,+28.37%)提升主要受益于自主可控产业背景,国产芯片需求量增加,带来主营业务“可靠性分析和失效分析”占营业收入比例有所提升(由65.47%提升至83.12%)以及业务结构调整所致;毛利率(54.27%,+10.44pcts)大幅增加,主要系成本(1.00 亿元,4.52%)管控较好,增速大幅低于营收增速。

      分行业来看,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电子电器行业营业收入(6.30 亿元,+29.11%)以41.93%的营收占比位居首位,毛利率48.38%(-1.34pcts);航空航天领域营业收入2.16 亿元(+37.60%),毛利率50.32%,同比增长7.00pcts,增幅较大;汽车及轨道交通在下游客户持续开拓下,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72.80%,大幅提升,但在整体营收中占比仍相对较小,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下游需求旺盛,在手订单饱满

      费用端来看,2021 年公司三费费率21.83%(-1.30pcts)小幅下降,其中只有财务费用率(3.04%,+0.15pcts)略有增长,主要系使用权资产对应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本期摊销增加所致。公司研发费用率7.78%(-0.12pcts),研发费用增速24.86%,表明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开展各服务板块试验方法和试验技术的研究,公司及子公司新增专利97 件。

      资产负债看,2021 年公司资产负债率50.96%(-5.03pcts),2022 Q1 资产负债率48.73%(-12.99pcts),下降幅度明显,整体资产质量或逐渐改善。合同负债(2.72 亿元,+36.79%)和存货中的在产品(1.06 亿元,+81.33%)大幅提升或说明下游需求旺盛,公司在手订单饱满,随着产品逐渐交付,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出让上海宜特股权实施员工激励,激发公司发展动力为了进一步优化上海宜特治理结构,调动核心员工的积极性,将员工利益与公司绑定,助力公司长远发展,公司于2021 年2 月1 日公告出让上海宜特10%的股权对其核心人员实施限制性股权激励,授予价格为400 万元。

      本激励计划分处长及以上职级、处长以下职级两种考核标准,其解锁时限、解锁比例和考核期限均有差异。处长及以上职级考核期为2021-2025 年五个会计年度,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为考核指标,具体考核标准如下表格,达成考核指标后可分别解锁15.00%、15.00%、20.00%、20.00%和30.00%的股权数量。

      上海宜特2021 年实际营业收入(26324 万元,+1.12%)和净利润(5537 万元,147.17%)均超额达成考核目标,2022-2025 年预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CAGR 分别为14.48%和24.35%,增速均较为保守,随着设备产能扩充逐渐完成,叠加公司对汽车电子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以及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助力公司未来发展。

      多次募资,助力公司业务扩张

      随着2020 年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投项目落地,青岛北方检测中心项目厂房于2021 年全部建设完成并已分批投入使用,武汉实验室建设项目因受疫情影响,目前也已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营,未来将贡献新的收入点。

      基于对集成电路性能要求和国产化率需求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叠加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不断发展,测试需求与日俱增,均为第三方检测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公司于2021 年向特定对象以28.79 元/股,发行2084 万股限售期6 个月的股票,募集资金净额5.81 亿元,主要用于实验网络扩建项目,包括在苏州市实施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检测平台建设和扩充宇航产品实验设备,以及在北京市实施的高端制造中小企业产品检测平台的建设,预计2023 年可陆续使用。为了保障本次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苏州广博预计新增200 多名集成电路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支持。

      目前公司在全国14 个城市拥有16 家规模以上的实验室,随着募投项目逐步投入运营,全国重点区域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任务逐渐完成,下一步通过开展专项实验室构建更加细化、完善的实验服务网络。

      同时,继2019 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后,公司于2022 年3 月21 日公告拟实施第二期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激励对象包含子公司和分公司对于公司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关键人员,总人数不超过300 人,受让价格为19.63 元/股,股份总数不超过296 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04%),募集资金额不超过5805 万元。考核期为2022-2023 年两个会计年度,以2021 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为基础,以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为考核指标,2022 年和2023 年均分别增长20%和44%方可解锁相应股份。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公司未来业务将持续增长,原因可以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作为国家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始终秉持以自主创新赋能主业,两大类主营业务试验设备制造与试验服务协同发展,既在技术上相互引领,又在业务上相互促进,未来在制造与服务深入融合发展下,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合作,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② 基于对公司和子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多次实施股权激励和募资项目,随着募投项目落地助力公司产能提升,同时也完善了从元器件、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全产业链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抢占市场份额。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47 亿元、22.35 亿元、26.82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8 亿元、3.37 亿元、4.27 亿元,EPS 分别为0.91 元、1.18 元、1.50 元。基于公司所处行业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33.00 元,对应2022-2024 年PE 分别为36.26倍、27.97 倍、22.00 倍。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股东解禁减持引起股价短期波动、募投项目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