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股份(002236):创新业务高速增长 盈利水平有望回升
事件:大华股份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28.35 亿元,同比增长24.07%;实现归母净利润33.78 亿元,同比下滑13.44%;扣非归母净利润31.03 亿元,同比增长13.47%。
公司2022 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48 亿元,同比增长14.34%;实现归母净利润3.56 亿元,同比增长2.30%,扣非归母净利润3.46 亿元,同比增长11.00%。
创新业务高速增长,中移动入股助力业务扩张。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业务智慧物联产品及方案实现营收280.41 亿元,同比增长21.72%;其中软件业务收入约为16.01 亿元,同比增长16.29%。软件业务作为公司级战略重点,目前已开放数千个软件业务接口,与200 多合作家伙伴搭建平台。创新业务目前体量尚小,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8.48亿元,同比增长61.70%。创新板块包含了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智慧生活、汽车电子、无人机及智慧存储等细分行业,创新业务未来还将持续延伸,成为公司未来业绩高速增长的强劲推力。
分区域来看,境内业务实现营收193.47 亿元,同比增长21.07%;其中To G、To B 业务和其他业务(智能家居和渠道业务)的营收分别为58.51 亿元、86.22 亿元和48.72 亿元,同比增长3.17%、27.61%和37.22%。公司坚持聚焦企业及城市两大业务领域,To B 方面,全面覆盖各个行业,并深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需求,洞察业务细分场景已超3000 个,开发业务组件1000 多个,累计形成行业解决方案300 多个。To G 方面,公司积累了超过1000 个业务模型、200 个场景方案,全面赋能城市“观、管、防、处”的有效落地。
另外,2022 年4 月,中国移动通过战略入股的方式与大华进行合作,未来定增完成后中移动将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中移动的参与,不仅与公司的业务及渠道起到了良好的互补作用,强强联合更有助于促进双方的业务扩张。
海外业务持续恢复,2022 Q1 增长稳健。随着境外疫情的管控逐步放开,海外的业务也开始恢复,2021 年公司境外营收约134.89 亿元,同比增长28.63%。截至2021 年底,公司在海外全年新增2600 余家大华元素/形象店,门店总数达5000 家,同比2020 年增长112%。
2022 年开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及俄罗斯事件影响大环境形势严峻,公司整体经营稳健,营收为58.47 亿元,同比增长14.34%。在全球化业务战略下,公司将在国内政府业务、企业业务的应用模式复制到海外, 以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行业供应链紧张状况逐渐缓解,盈利能力有望回升。2021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38.91%,同比下降3.79 pct。毛利的下滑与原材料涨价、开拓新产品等因素紧密相关,但同时会计处理中对运费的调整也对去年毛利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同口径下公司的毛利率仍维持稳定。
2021 年为了满足正常供货,公司加大了原材料的储备,进而导致现金流短期承压较大,存货增长38.19%,经营性现金流下滑60.75%。目前来看,公司上游重要的芯片供应呈现维稳的趋势,预计对毛利及现金流起到改善的正面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率为10.39%,同比下降4.48 pct。净利率下滑的主要因素包括:(1)零跑投资损失3.23 亿元,信用减值损失7.45 亿元,汇兑损失3.06 亿元;(2)由于2020 年第三季度产生了芯片处置收益9.62 亿元,导致2020 年的基数相对较高。
费用端整体控制较好,期间费用率约28.39%,同比下降3.3 pct;其中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增幅较大,分别同比上涨21.64%和15.16%。为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公司始终保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4.52 亿元,研发费用率10.51%;研发人员11388 人,比2020 年增加2390 人。同时,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公司于报告期内公布了上市以来激励股数最多、覆盖最广的股权激励方案。整体而言,随着未来供应链压力逐步减小,公司盈利能力将有所回升。
投资评级与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作为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大华股份通过构建AIoT 和物联数智平台两大核心技术体系,不断夯实自身硬件、软件、云和大数据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持续延展应用场景以拓宽的成长边界同时丰富客户资源。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引领智慧物联行业,提升在国际市场的行业地位。我们预估公司2022-2024 年净利润分别为40.51 亿元、49.20 亿元和58.01 亿元,当前市值对应估值分别为12.56 倍、10.34倍和8.77 倍,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全球疫情持续,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行业供应链持续紧张;(3)创新业务、新市场拓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