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000001)2021年报点评:零售突破战略有效推进 风险认定依然审慎

类别:公司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志平/李晴阳 日期:2022-03-10

事件概述

    平安银行发布2021 年报:实现营收1693.83 亿元(+10.3%,YoY),归母净利润363.36 亿元(+25.6%,YoY);Q4单季营收同比+14.10%(+2.92pct,QoQ),归母净利润+10.28%(-22.2pct,QoQ)。年末总资产4.92 万亿元(+10.10% , YoY ; +1.41% , QoQ) , 存款2.96 万亿元(+10.80% , YoY ; +1.31% , QoQ) , 贷款3.06 万亿元(+14.90%,YoY;+2.85%,QoQ)。零售AUM3.18 万亿元(+21.3%,YoY)。2021A 净息差2.79%(-9bp,YoY),不良贷款率1.02%(-3bp,QoQ),拨备覆盖率288.42%(+20.07pct,QoQ),年化ROE10.85%(+1.27pct,YoY)。拟派现0.228 元/股,测算分红率12.48%。

    分析判断:

    四季度交易收入贡献营收增速提升,年末增提减值提升表内外安全边际平安银行年报业绩表现靓丽,全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速10.3%,较前三季度提升1.2pct,Q4 单季达到14%,下半年以来营收端持续改善。结构上:1)利息净收入全年同比增6.1%,Q4 环比也有小幅提升,主要是得益于量平价稳。2)非息收入继续贡献较快增速,同口径下全年同比+22.4%,Q4 单季超40%;其中手续费净收入同比+11.5%,基本持平前三季度增速,以投资收益为主的其他非息收入进一步拉动营收端向上。3)具体看手续费结构,一方面占总佣金收入约49%的银行卡收入贡献3%的稳健增速,另一方面对公结算业务贡献手续费收入增速超10%,理财业务发展也拉动其他佣金收入增长14.8%,整体财富管理口径下的手续费收入全年增长18.6%,贡献手续费总收入的20%,主要受益于代理基金收入的快增;此外,全年手续费支出同比降27%,主要是代理贵金属业务规模压降下支付的代理居间佣金支出降幅较大。

    全年在PPOP 增速11.6%的基础上,减值损失同比+4.3%,增提力度较2020 年放缓,贡献全年归母净利增速达到25.6%的高位,虽然边际来看较前三季度的30%有小幅回落,但主要是受年末减值计提增强影响。继二三季度减值同比少提后,四季度公司显著加强了拨备计提的力度,单季减值损失同比+25%。从计提结构上来看,主要是增提了贷款减值以及表外预期信用损失,进一步提高表内外安全边际。平安银行全年ROE 达到10.85%,同比提升1.27pct,盈利能力处于持续改善通道。

    四季度零售业务发力驱动资产扩表,存款成本管控助力Q4 净息差基本企稳资产端:平安银行全年资产增幅10.1%,Q4 单季环比增长1.4%,其中贷款整体扩增15%,高于总资产增幅,且四季度继续稳健扩增2.8%,拉动资产端贷款净额占比较Q3 进一步提升至60.6%。贷款投向上继续增配零售,2021 年对公和零售贷款规模分别同比增5%和19%,票据规模增37%,主要是四季度对公贷款投放略有放缓(余额环比-1%),同时加大了票据投放,单季增幅达到15%,而零售贷款全年保持比较稳健的扩增速度,增量结构中四季度净增贷款的87%投向零售领域,对四季度的贷款投放形成支撑,公司零售贷款份额已经提升至62.4%的水平,较2020 年提升1.2pct。零售贷款结构来看,抵押按揭贷款和车贷都实现20%以上的增幅,并且新一贷经过前期两个季度的缩量后,四季度环比显著扩增7.5%,信用卡季度增幅也较前三季度进一步提升,根据公司披露,年末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7000 万张,且四季度交易金额破万亿元新高。预计伴随宏观经济和居民消费的修复,零售贷款能够延续较快增速。

    负债端:存款规模全年增长10.9%,略高于总负债0.6pct,其中Q4 单季环比保持稳健增长1.3%。继前三季度压降同业负债规模后,四季度于低利率环境下公司择机增强了主动负债力度,同业资产进一步压降的同时,同 业负债规模环比扩增3%。同时存款结构方面,虽然定存率全年延续提升,但从日均余额角度,活期占比年末达36.9%,较年初降低2pct,但环比基本持平Q3。

    净息差:公司全年净息差收录2.79%,同比回落9BP,其中Q4 单季净息差2.74%,环比Q3 的2.75%基本企稳,主要来自资产端收益率降幅收敛的同时,负债端存款成本管控效果显著,主动负债成本下行也形成正贡献。其中受益于年末宽货币环境和存款定价机制改革助力长端存款付息率下行,四季度定期存款成本明显压降,对公和个人定期存款成本率均环比降低6BP,带动整体存款利率降3BP,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同时资产端,对公和零售贷款利率Q4 环比分别降2BP、5BP,但结构上年末零售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通过结构的摆布助力稳定资产收益率。

    零售不良压力提升但认定持续审慎,拨覆率大幅提升,地产领域风险可控平安银行2021 年末不良贷款率1.02%,环比再降3BP,资产质量表观指标延续改善。年末先行指标有波动,关注类贷款占比1.42%,自中报以来趋势上行,较年初和环比Q3 分别走高31BP 和5BP;逾期贷款占比年末为1.88%,同环比走高26BP 和48BP,主要是90 天内逾期贷款比例上浮,逾期90+贷款同比延续双降,据公司披露,主要是四季度起对信用卡、按揭抵押贷款的逾期及关注类认定标准进行了调整。不良认定来看,年末逾期90+/不良和逾期60+/不良的比例分别为73%和85%,较2020 年分别降低2pct 和7pct,环比Q3 小幅上行1pct和4pct,但绝对水平来看不良认定仍然非常审慎。从不良生成角度来看,平安银行2021 年不良生成率1.83%,同比显著降低62BP,但四季度不良生成率抬头。

    结构来看:1)对公贷款不良出清较为充分,年末一般对公贷款不良率仅0.82%,环比Q3 再降19BP,较上年1.3%的水平有明显改善,且行业来看,包括采掘、制造业、批零、建筑行业的不良率均压降至不到1%的低位,仅交运行业年末不良率上浮。2)贷款质量扰动主要在零售方面,年末不良率1.21%,同环比分别走高6BP 和8BP,主要是车贷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环比增15BP 和19BP,按揭贷款不良率年末环比也上行3BP。

    全年来看信用成本率2.07%,较上年回升34BP,存量不良持续消化下核销力度同步放缓,但同时下半年计提力度不减反升。四季度增提贷款和表外减值损失之下,公司风险抵补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年末拨备覆盖率达到288.42%,同环比分别大幅提升87 和20 个百分点。

    此外,平安银行此次披露了涉房类贷款质量,截至2021 年末涉及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3410.89 亿元,其中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889.23 亿元,全年增幅6.2%,占总贷款的比例较2020 年降低0.8pct 至9.4%。同时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0.22%,基本持平上年,且较中期还有压降。

    零售突破战略持续落地,全年发力私行和财富客群助力零售AUM 快增在“开放银行+AI 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引导下,平安银行零售业务不断突破,2021 年全年零售业务贡献全行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8%、59.2%。业务层面,全行零售AUM 突破3.18 万亿元,年增幅21.3%,其中理财占比27.4%,较中期进一步提升3pct。客群来看,年末基础零售客户数同环比分别增长10.3%和3.8%,其中财富和私行发力,相应客户数年增幅达到17.7%和21.6%,Q4 单季增幅在7%以上,继续贡献主要增量。高端客群也进一步拉动零售户均AUM 提升至2.69 万元/户(同比+10%),私行AUM 较年初大增24.6%之下,户均AUM 达到2017 万元/户,实现零售客群横向和纵向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财富战略稳步推进下,子公司平安理财年末非保本理财存续8721 亿元,同比扩增34.5%;2021 年实现净利润16.16 亿元,测算ROE 高达27%。

    对公业务方面,公司继续聚焦“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三支柱,提供多元投融资服务,包括各大平台客户数、支付结算量、复杂投融资规模在内的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快增。

    投资建议

    平安银行发布第一份上市银行年报,业绩表现靓丽:一方面,营收端持续稳健,收息业务稳健的同时中收贡献较快增速;另一方面,净息差企稳态势显现,主要受益于资产端贷款占比和零售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方面虽然年末部分指标上浮,但前期存量不良出清较为充分,不良率等表观指标继续保持压降,零售领域和逾期指标的扰动需要进一步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零售突破战略在2021 年得到有效恢复和推进,对公司的营收和业绩形成较强支撑。鉴于公司零售战略兑现业绩快增以及后续科技引领战略的驱动,我们小幅调整公司22-24 年营收1936/2180/-亿元的预测至1859/2033/2240 亿元,22-24 年归母净利润450/573/-亿元的预测至422/509/627 亿元,对应增速为16.2%/20.5%/23.1%;22-24 年EPS2.28/2.91/-元的预测至2.13/2.58/3.18 元,对应2022 年3 月10 日 14.57 元/股收盘价,PB 分别为0.77/0.68/0.60 倍。我们看好公司金融+科技战略的持续深化和落地,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整体经济未来修复不及预期,信用成本大幅提升的风险;2、公司的重大经营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