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2022年度策略:数字化浪潮加汽车智能化 硬科技万紫千红总是春

类别:行业 机构: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毛正 日期:2022-01-04

行业回顾:板块整体涨幅居前,由估值驱动向业绩驱动跨越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电子行业指数(申万)累计涨幅为16.04%,整体远强于沪深300指数全年-5.20%的涨幅。全行业(申万)横向比较来看,2021年电子板块涨跌幅排名第十一,处于中位数偏上水平,排名靠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设备、煤炭、有色金属、基础化工和钢铁等。当下电子板块市盈率为38倍,低于过去十年平均市盈率43倍,与此同时,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我们认为,随着电子行业公司业绩持续高增,目前板块成长逻辑已由过去的依靠估值拉升向业绩+估值双重因素共振跨越。

    半导体:缺“芯”叠加国产替代浪潮,行业高景气度持续

    根据WSTS数据,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5.6%,市场规模将达到552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时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015亿美元。细分来看,IC设计领域,受益于汽车三化发展浪潮,行业迎来广阔增量市场。当前电动化已由0-1迈入1-10的快速发展之中,智能化也正处于0-1的逐步渗透阶段,未来叠加自动驾驶网联化的应用,将为功率半导体、数字芯片及传感器、射频芯片、模拟芯片和存储芯片打开广阔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光伏产业布局加速、VR/AR等可穿戴新消费逐渐问世以及5G换机需求逐步回暖均对整个产业起到积极正向推动作用。IC制造及封测领域,产能供不应求下涨价效应叠加代工厂扩产如火如荼有望推动晶圆代工环节景气发展。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家电等领域需求的快速增长,最为紧缺的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的供应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次扩产浪潮之中加码28nm成熟制程成为主旋律。设备及材料领域,作为半导体产业基石环节,在先进制程迭代,代工厂扩产潮下高资本开支的背景下,设备和材料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提升。我们认为,当下中国已具备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规模,但产业贸易逆差仍旧较大,自给率较低,未来随着国内优质企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市占率逐步提升,国产替代将是大势所趋。

    消费电子:折叠屏手机、VRAR产品大获关注,应用创新层出不穷

    2021年,由于4G芯片等零部件供应短缺以及疫情影响下带来物流困难,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低于预期,IDC预计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5亿台。随着5G网络商用的持续落地,5G手机出货量将占比60%。终端厂商推陈出新,相继切入折叠屏手机领域,折叠屏时代开启将新增UTG、铰链等产业链需求。可穿戴设备方面,2021年元宇宙概念爆发,VR设备出货规模上量,预计2022年将诞生消费端AR爆款。此外,汽车电子化率的提升推动汽车再次进入变革时代。汽车的大变革将带来供应链的革命,大量消费电子公司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在车载光学、车用元件、智能座舱、结构件等领域绽放光彩。我们认为,折叠屏手机放量在即,长远关注XR产品引领新一轮消费电子行业增长,同时看好率先切入汽车电子领域的供应商。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

    回望2021年,行业缺芯给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挑战,但也给优秀本土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是供应紧张后价格上升带来毛利率显著改善,另一方面缺货给本土企业带来进入行业大客户的机遇。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半导体供给依旧是偏紧的状态,主要受制于晶圆厂产能扩张依旧有限。需求端碳中和战略带来能源革命,新能源带来大量电力电子芯片的需求,并且未来持续周期很长,将贯穿整个碳中和的周期,对应功率半导体的需求将长期保持稳步增长,功率半导体是碳中和时代的“卖水人”,我们持续看好和推荐。汽车智能化将带来汽车半导体的需求爆发,新能源车的半导体单车价值量是传统燃油车数倍,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汽车半导体的需求同样会保持高速增长,我们建议关注功率,存储,射频,MCU等车规级产品开发和量产的公司。

    消费电子领域,折叠屏手机已解决大量行业痛点,正式进入大规模量产的时代,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2022年折叠屏手机ASP将逐步下降,折叠屏手机消费将逐步平民化,出货量有望快速上升,建议关注相关产业链公司。长期来看AR/VR的生态正在逐步建立,元宇宙会带动AR/VR成为未来消费电子的主流赛道,2022年VR设备出货量预计会进一步上升,我们建议关注行业内的整机制造、零部件和芯片公司。

    汽车智能化除了带来汽车半导体需求大量增加,还将带来智能座舱和车载娱乐系统的需求提升,大屏多屏以及交互成为主流趋势,预计消费电子类公司会逐步切入汽车相关赛道,我们建议2022年关注汽车电子零部件和被动元器件以及相应结构件的厂商。给予电子行业“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经济景气度下行、晶圆代工产能不足、募投项目进度不达预期、海外政策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达预期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