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辉能源(300438)深度报告:储能拔地而起 鹏辉一马当先

类别:创业板 机构: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朱栋/皮秀/王霖/王子越 日期:2021-10-29

  平安观点:

      储能已成为公司快速增长极:作为深耕锂电二十载的老兵,公司紧跟产业变化,在优化传统消费锂电业务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市场,带动营收规模持续上台阶,营收从2016 年的12.7 亿增长到2020 年的36.4 亿元,复合增速近30%。分项业务来看,消费类业务复合增速近30%,储能类复合增速近40%。2021 年上半年,公司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全球储能市场增速如何?截至2020 年底,全球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191.1GW,同比增长3.4%。2018 年,伴随着电芯价格跌破1元/wh,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实现大幅增长,首度突破GW 关口达到3.7GW,同比增长305%,2020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达4.7GW,同比增长62%,其中中美欧新增投运规模均突破GW 水平。

      国内储能市场如何破局?国内储能市场发展的主要症结在投资回报率和政策约束力两方面。2020 年以来,在疫情和碳中和转型促动下,国内储能市场迎来政策强风,按国务院2030 碳达峰最新规划目标,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从2020 年底的3.28GW增加到2025 年的30GW以上,对应未来5 年的年复合增速超过55%。近年来国内负荷端的“双峰”特征以及发电侧“波动电源”风光出力的加大,致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难度不断加大。当前全国近22 亿千瓦的装机总量,在冬季无光/少风/枯水/缺气的时段,装机出力可能下降到不足14 亿千瓦甚至更低,而要匹配近12 亿千瓦或更高的尖峰负荷,对应到各省区的电力保供压力将会更大。我们测算到2025 年国内最大用电负荷或接近17 亿千瓦,若以中电联预测的2025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8.5 亿千瓦,对标2021 年1 月的晚高峰情况,或将出现近1 亿千瓦的负荷缺口,届时4 千万千瓦的调峰任务将主要由电化学储能承担,这也与最新规划目标相契合。当下国内市场电价体系仍未建成,售端电价多执行行政定价模式,新建储能所增加的成本尚不能有效传递到价格端。2021 年,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山东省组织储能示范项目申报,总容量超过500MW/1GWh,中央和地方多个政策指引将配建储能与新能源并网挂钩,预计十四五期间近3 千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的相当比重将由发电侧承担。

      公司在储能领域有何优势?相较动力电池,储能市场的格局演绎或有很大不同,to C 端业务拓展更多依靠渠道和品牌推广,to B 端面向企业,项目投资方众多,业主更看重安全和成本。从公司的能力点来看,其具备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主打性价比策略。近年来持续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贯彻大客户战略,销售费用率稳中有降。在上游原材料端,公司参股设立四川盈达锂电,主营磷酸铁锂前驱体,规划未来两年磷酸铁产能10 万吨,目前一期2 万吨产能正在建设中。

      近几年公司逐步完善了在储能领域的产品线、项目大客户积累、资格认证等能力建设,正进入从1—>N 的快速拓展期。在产品端,公司重点开发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所研发的储能电池,循环性能优异(长寿命型循环达15 年/7000 次),安全性高,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已获得国内外客户的批量订单,并取得试产认可。在客户端,公司的经营重点是开发优质战略大客户,便携式储能携手Ecoflow 正浩,产品销往亚美欧等全球市场;通信储能与铁塔、中兴通讯、中国移动等大客户深度合作,跻身国内5G 基站后备电源的头部企业之一;在大型储能领域,公司携手天合光能成立合资公司,规划超10GWh 的产能布局,与华电重工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围绕国内外电力行业范围内的低压配电设备、储能系统及电池设备业务展开合作。

      投资建议:全球能源体系加速变革下,对于基本盘稳健、战略重心明确、行动力敏捷的“小白马”型企业,有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预计随着公司产能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在产品和市场端的更多加码,公司未来几年的营收增速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2022 年起原材料价格的开始回落有望对电池企业利润率形成支撑,在经营持续向好的形势下,建议更多关注公司在储能领域的开拓进展。我们维持公司21/22/23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5/5.4/8.2 亿元,对应10 月28 日收盘价PE 分别为38.1/24.2/16.1 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若后续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和时间超出预期,将影响电池厂的盈利能力;2、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储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公司未能建立足够的先发优势,将影响到市场的开拓进展;3、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若后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公司应收账款出现坏账风险的机率或将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