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业行业:碳达峰催化新能源电力等五大细分新基建

类别:行业 机构: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韩其成/满静雅 日期:2021-10-27

本报告导读:

    碳达峰首推中国电建/粤水电/上海建工/东南网架/森特股份/苏文电能等新能源电力。

    工业节能降碳推荐中国化学/中国中冶/中钢国际/中材国际,绿色交通推荐隧道股份。

    摘要:

    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标志碳达峰政策进入密集披露期,后续深化细节政策陆续推出将持续催化碳达峰主题和相关公司业绩爆发。建筑五个角度受益:新能源电力(中国电建/粤水电/上海建工)、工业节能降碳(中国化学/中国中冶/中钢国际/中材国际)、绿色建筑(东南网架/森特股份)、绿色交通(隧道股份/华电重工)、森林碳汇(东珠生态)。首推风/光/BIPV/水/储能/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新能源电力,2022 年是新能源建设大年,中国电建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最受益。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电建/粤水电/中国能建/上海建工/苏文电能/永福股份等受益。(1)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2)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到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2 亿千瓦以上。(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分别新增水电装机4000 万千瓦左右。(4)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5)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达到3000 万千瓦以上,2030 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1.2 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尖峰负荷响应能力。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

    二是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化学/中国中冶/中钢国际/中材国际/中铝国际受益。(1)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 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2)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3)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4)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

    三是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东南网架/森特股份/杭萧钢构/龙元建设/富煌钢构/中国建筑/亚厦股份/金螳螂等受益。(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2)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光储直柔建筑。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超预期。

    四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隧道股份/华电重工/中国中冶/中国化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受益。 (1)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到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五是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东珠生态/岭南股份/节能铁汉/文科园林/东方园林等受益。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扩大林草资源总量。

    2030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 亿立方米。

    将有更多碳达峰深化政策落地,催化碳达峰主题和相关公司业绩爆发。

    (1) 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各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审核通过后,由地方自行印发实施。

    (2)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修订。加快节能标准更新,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健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加快相关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健全氢制、储、输、用标准。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国际标准协调。

    (3) 完善经济政策。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健全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4) 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