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688363):营利双增 三大板块驱动美丽经济腾飞

类别:公司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马莉 日期:2021-09-10

  报告导读

      打造生物活性物平台型企业,21H1营利双增,业绩全线向好。

      投资要点

      事件:21HI公司实现收入/归母净利19.37/3.61亿元,同增104%/35%;剔除股份支付影响,经调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增49%,对应经调归母净利率20.5%.

      原料板块:恢后恢复良好,打造生物活性物平台型企业。21H1原料收入4.2亿(同比+25%),毛利率72.6%。

      壁垒深厚+产能扩张,全球透明质酸生产王者地位稳固。公司医药级透明质酸原料壁垒深厚,维持高盈利水准,21H1原料收入占比30%,毛利率86%。21H1公司原料产能达420吨,随着6月天津厂区一期正式投产,预计21H2新增透明质酸、其衍生物、溶液类产能〔可用于其他生物活性物)300/152/500吨。据 Frost & Sullivan,20-25年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将维持15%的复合增速,我们认为华熙作为行业龙头将持续受益。

      其他生物活性物原料探索与应用步伐加快。公司看好Y-氨基丁酸(GABA)、依克多因、麦角硫因、聚谷氨酸等生物活性物的市场发展潜力。21HI其他生物活性物收入6250万元(同增106%),毛利率73%医疗终端产品板块:医美业务“大单品+强中台”组台拳,打造战略升级元年。21HI医疗终端产品收入3.1亿(同增51%),毛利率82%。其中,皮肤类(医美)/骨科注射液/其他产品(眼科等)贡献收入2.2/0.57/0.37亿元,同增58%/51%/22%。医美业务来看:

      1)大单品:公司梳理产品管线,并辅以积极的线上渠道布局(新氧、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将润致打造为知名医美品牌.5月推出御龄双子针作为润致爆品系列的首款产品,是全国首款针对静态纹的械IⅢ产品,21H2放量可期。7月海南科技产业园开工,丝丽产品的本土化也在有序推进.2)强中台:公司建立品牌推广、医学事务、运营项目、产品管理、研发管理、HRBP以及医美生态发展等七大中台、为医美业务精细化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功能性护肤品板块:四大自研品牌各有千秋。均处快速扩张期。21HI护肤品板块收入占比62%(较2020年底+10.9pp),毛利率79%。其中:1)润百颜国民品牌雏形初现,销售费用率下降。润百颜单品牌盈利模型初步跑通,天猫旗舰店日销超100万;强产品力带来高用户粘性与品牌力的提升,头部主播依赖度下降明显。21H1收入4.9亿元,同增200%2)夸迪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深耕私域运营,爆品强势。夸迪强化“冻龄抗初老”差异化定位,将提高日销比重和复购率,精细化运营。21HI爆品“晶钻眼膜”收入6700万元,品牌总收入3.7亿元,同增250%.3)米蓓尔为Z时代用户新宠,水乳品类优势明显。Z时代用户占比达70%,面膜品类收入同增400%.21H1收入1.6亿元,同增149%.

      4) BM肌活瞄准“活性成分管控”,将打造品牌专属单品。大单品糙米精华水起量迅猛,将着手打造GABA系列产品。21H1收入0.9亿元,同增86%。

      业务扩张期叠加股权激励,收入增速快于利润增速。21HI公司毛利率为77.9%(-1.8pp);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46.3%/6.6%/5.5%,同比+6.7pp/+0.3pp/-0.8pp。净利率/剔除股份支付后的经调净利率18.6%/20.8%,同比-9.6pp/-7.3pp.

      目前公司品牌矩阵扩张迅速(以功能性护肤各品牌为代表),收入增速快于利润增速。但公司底层科技力深厚,未来随着终端产品市场份额的提升,通过占领消费者心智后不断推出新品,并以强大的产品力提升复购粘性,有望迅速在本土功能性护肤品及玻尿酸食品的第一梯队站稳脚跟。并且随着收入规模增长,规模效应已经显现。公司21HI 剔除股权支付后的管理费用率仅为5.1%,同比-1.2pp。

      盈利预测及估值:公司以透明质酸为核心打造生物活性物平台型企业,原料业务在透明质酸+其他生物活性物的双重驱动下增长稳健;医美业务处于战略发展元年,有望超预期增长。功能性护肤品产品力过硬,在有效的宣传投入下品牌认知度不断提升,各品牌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我们上调盈利预期,预期公司21/22/23年收入同增73%/48%/36%至45.5/67.1/91.1亿元,归母净利同增35%/51%/39%至8.7/13.2/18.3亿元,对应PE 102/68/49X.公司在透明质酸领域保持全球龙头地位,卡位功能性护肤的市场热点,研发创新引领市场,储备产品丰富,坚定看好长期发展潜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注册进度不及预期;核心人员流失或技术泄露;B端或C端竞争加剧;疫情或其他影响消费环境的黑天鹅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