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珠集团(000513):业绩符合预期 积极探索新冠疫苗

类别:公司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贺菊颖/袁清慧/阳明春 日期:2021-08-25

事件

    公司发布2021 年中报,业绩符合预期

    2021H1,公司营业收入为62.36 亿元,同比增长22.38%;归母净利润为10.62 亿元,同比增长5.7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9.20亿元,同比增长10.25%;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政府补助1.15亿元以及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收益0.53 亿元,EPS 为1.14 元,业绩符合预期。

    2021 年第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8.86 亿元,同比增长11.40%;归母净利润为5.43 亿元,同比下滑10.3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35 亿元,同比增长0.65%。

    简评

    艾普拉唑+亮丙瑞林高速增长,带动化学制剂板块发展2021H1,公司化学制剂板块收入为37.31 亿元,同比增长61.12%,主要受益于创新药艾普拉唑(收入15.31 亿元,同比+130.6%)、复杂制剂亮丙瑞林微球(收入8.18 亿元,同比+52.5%)持续高增长。尿促卵泡素(收入3.08 亿元,同比+70.1%)丽珠维三联(收入1.57 亿元,同比+65.67%)、、得乐系列(收入1.29 亿元,同比+27.5%)、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收入1.14 亿元,同比+40.67%)等产品均表现不俗。化学制剂板块表现亮眼,一方面是创新产品艾普拉唑和亮丙瑞林持续放量,维持高速增长,此外疫情逐步消退,医院经营恢复正常,公司三大业务板块消化道产品、促性激素产品、精神类产品实现50%以上收入增长。

    调整产品结构,原料药收入实现良性增长

    2021H1,公司原料药板块收入为14.62 亿元,同比增长19.17%。公司持续调整原料药板块业务结构,高端抗生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达托霉素等以及高端宠物药产品等占比提升,原料药板块维持较强盈利能力。公司在高端原料药领域不断探索技术提升,积极进行生物发酵类产品研发,聚焦宠物药产品研发,预计原料药板块收入将持续提升。

    非新冠诊断试剂恢复增长,丽珠试剂拟分拆上市2021H1,公司诊断试剂收入3.91 亿元,剔除新冠产品的影响,同比增长22.0%。公司在试剂板块收获颇丰,在国内收获新产品注册证3 个,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为实现诊断试剂业务板块的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丽珠试剂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丽珠试剂拟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目前还在辅导中。

    毛利率持平,财务指标基本正常

    销售毛利率65.92%(-0.05 pp),毛利率基本持平;销售费用率为32.80%(+5.03 pp),主要是去年疫情期间线下营销减少,今年公司加大重点产品进院等销售推广工作;管理费用率为4.65%(-1.12 pp);财务费用为-2501万元,主要是来自利息收入。经营性现金流健康,2021H1,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6.74 亿元,同比减少22.7%。

    其他财务指标基本正常。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冠疫苗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H1,研发费用达到5.07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8.13%,同比提高2.12 pp,新增研发新冠疫苗。公司今年重点推进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融合蛋白疫苗(“V-01”)项目的临床申报、临床开展、产业化建设等相关重点工作。已完成临床I/II 期研究中期报告,I/II 期临床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准备启动全球多中心III 期临床研究,疫苗商业化车间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其他产品也进展顺利,生物药方面:2021H1,重组人绒促性素成功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仿产品;IL-6R 正在进行上市申请;抗人IL-17A/F 人源化单抗正在进行Ib/II 期临床。微球产品: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已完成III 期临床试验,下半年有望申报生产;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正在进行I 期临床试验;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3个月缓释)已完成I 期临床试验,并已完成III 期临床遗传办备案;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已开展BE 预试验。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认为公司重磅产品艾普拉唑、亮丙瑞林等将持续增长,化学制剂板块将迎来恢复性增长,此外重组人绒促性素成功获批上市,整体业绩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我们看好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入人才,中长期激励方式明确,有望长期良性发展;预计公司2021–2023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78 亿元、22.78 亿元和26.19 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5.3%、15.2%和15.0%,EPS 分别为2.11 元、2.43 元和2.80 元,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国内创新药研发、审评进度或不及预期;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一致性评价进展不及预期;医保控费压力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