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实智能(002421):持续创新技术能力 坚定产品化路线改革

类别:公司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泽晶/刘忠腾/孔文彬 日期:2021-04-14

  事件概述

      4 月10 日,公司披露2020 年年度报告,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11 亿元,同比增长45.57%;实现归母净利润3.15 亿元,同比增长191.95%。

      营业收入高增+期间费用下降,驱动公司业绩高速增长达实智能2020 年总营收为32.11 亿元,同比增长45.57%;实现归母净利润3.15 亿元,同比增长191.95%。业绩高增主要来自营业收入与毛利率的增长,以及2019 年的商誉减值损失较高导致。

      营业收入:公司主营构成分为产品及服务与解决方案,分别占总营收10%、83%。产品及服务主要为公司销售给集成商或终端客户的自主产品。解决方案为公司直接销售给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整体解决方案内会包括向客户提供的自主产品。

      盈利能力:2020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分别为8.3%、5.6%,分别降低5.1pct、1.7pct,我们推测销售费用的降低主要原因为公司从项目制向产品型,同时加强头部企业合作,客单价有所提升;此外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销售活动如差旅等费用降低。管理费用率降低主要源于公司管理能力较强,管理费用与上年持平因此费用率降低。此外公司研发费用率为2.5%,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4.3%,公司持续对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

      剔除商誉减值损失:2020 年达实智能期间费用率为18.2%,同比下降7.5pct。净利率为9.74%,若剔除2019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公司2019 年净利率为5.65%,净利率同比提升4.09pct。营业收入的增长与期间费用的下降是驱动公司业绩的核心。

      坚持SaaS 化+云平台模式,走可复用产品型商业模式坚持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公司坚持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成立创新事业部为基于私有云的大客户提供服务,对其建筑环境提供定制化管理,从新建项目延伸至既有项目的智能管控及运营服务;另一方面,设立云技术子公司面向专项标准应用场景提供标准化、低成本的智能物联网建设及运营服务。

      未来发展方向:公司重点发展方向为两点:1)面向中小客户加速SaaS 化服务大力发展自主产品业务,加速云端迁移和SaaS 化服务进程,为中小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服务; 2)面向集团客户加速云平台建设提高自主产品在整体解决方案中的占比,加快推进云平台建设,为集团客户提供集约化的解决方案服务。

      目前公司已经推出AIoT 智能物联网管控平台V5.0,以及运维管理平台。公司持续升级产品结构,向产品公司转型,逐步实现企业从单体项目到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的升级。未来将持续打造云端 AIoT 智能物联网管控平台,支持跨区域大型集团用户私有化部署和中小客户 SaaS 化部署。

      在手订单充沛,加强领域头部企业合作,2021 年业绩可期2020 年公司签约及中标订单金额合计43.95 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7.31%,推测其在手订单较为充沛。公司2020年在细分领域强化与头部公司的合作:1)数据中心,签约3.25 亿元的深圳力合报业大数据中心项目;2)智慧交通,签约福州市轨道交通项目,雄安高铁站智慧化项目,成都地铁9 号线等项目;3)智慧医疗,签约宿州市立医院项目(2.349 亿元),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等重大智慧医疗项目。4)智慧建筑,签约中国尊、商报大厦、爱尔眼科等多个项目。5)战略合作,公司先后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腾讯医疗等头部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智慧园区、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发展目标:公司未来将主要在商业建筑,医院建筑,地铁和数据中心建筑三方面重点发力,率先突破商业建筑市场,加强自身物联网解决方案实力。目标三年内侧重大湾区市场发展,加强完善升级自主产品,全面树立各细分市场智能化标杆案例,启动SaaS 服务模式,完善升级公司运营数字化系统;十年内形成自主产品平台和项目管理平台,赋能各地集成商,全面快速覆盖全国市场,发展成为建筑智能化行业的领导公司。

      投资建议

      根据公司所处AIoT 发展蓬勃,公司在手订单充沛,我们认为公司盈利能力将持续增长,盈利预测更新如下:

      预计2021-2023 年公司营收为44.0/60.3/78.4 亿元(此前2021/2022 年预期为43.9/60.2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5/6.1/7.8 亿元(此前2021/2022 年预期为4.3/5.8 亿元),每股收益(EPS)为0.23/0.32/0.40 元,对应PE 分别为16/12/9 倍,强烈推荐,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 在手订单推进不及预期;2)下游行业发展需求不及预期;3)宏观经济的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