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普医疗(300003)点评报告:业务逐渐恢复 创新器械获批持续落地

类别:创业板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崔文亮/谭国超 日期:2020-08-30

事件概述

    公司8 月27 日发布2020 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收入42.38 亿元,同比增长8.08%;归母净利润11.40 亿元,同比降低1.30%;扣非归母净利润11.15 亿元,同比增长21.2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37 亿元,同比增长61.72%。

    分析判断:

    公司业务持续恢复,器械板块引领增长

    公司2020H 收入42.38 亿元,同比增长8.08%,其中一季同比下降11.26%,二季度同比增长25.86%;归母净利润11.40 亿元,同比降低1.30%,其中一季度同比下滑34.13%,二季度同比增长32.11%;扣非归母净利润11.15 亿元,同比增长21.20%,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9.79%,二季度同比增长46.83%。公司二季度业务恢复明显,和疫情相关产品二季度贡献增量弥补医院诊疗量的下降带来部分产品业务的下滑。

    此外,公司对体外诊断业务审慎评估计提减值准备5630.77万元,若剔除计提特定减值以及非经常性业务的影响,归母净利润为11.67 亿元,较同比增长26.66%。

    按业务板块看业务情况:

    (1)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2.55 亿元,同比增长29.16%,占公司总收入的53.22%;自产器械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0.77 亿元,同比增长36.84%。

    公司核心心血管介入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78 亿元,第一季度营业额显著降低,尽管二季度得到恢复,半年营业额同比降低25.41%;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销售情况良好,先后在全国29 个省份等几百家医院完成病例植入,贡献了新的业绩。上半年药物球囊和左心耳封堵器创新器械获批。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销售情况良好,先后在全国29 个省份等几百家医院完成病例植入,贡献了新的业绩;上半年药物球囊和左心耳封堵器创新器械获批。公司结构型和心脏节律器械实现营业收入9199.39 万元,同比降低5.54%,公司自产双腔起搏器完成青海和贵州两地区的招标采购工作,已纳入招采的省份增至29 个。

    公司非心血管器械实现营业收入13.08 亿元,同比增长155.38%,占公司器械板块为58%,主要是疫情相关产品(IVD、监护仪、测温计等)带动业绩增长;实际上公司作为医疗器械平台型公司已经见雏形。

    (2)药品

    药品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8.54 亿元,同比降低8.87%;原料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7 亿元元,同比降低24.15%,制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46 亿元,同比降低5.06%。药品板块主要分为原料药业务和制剂业务(仿制药),是公司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业务。由于集采导致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钙,在医疗机构销售价格大幅降低,尽管两大产品在医疗机构销售数量快速增长,但营业收入显著降低,导致制剂营业收入在医疗机构显著降低;但上述两大药品在零售药店实现了稳定增长,两者综合制剂业务营业收入仅降低5%。

    (3)国内外业务

    国外收入8.72 亿元,同比增长217.50%,占收入比例为21%,疫情带动公司产品出口,建立渠道,为公司产品国际化做铺垫。

    研发见效,产品不断推出

    上半年,药物球囊和左心耳封堵器两个重磅产品如期获得NMPA 审批,而心电分析软件、动态心电辅助诊疗软件、具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分析算法的心电图等多个产品获得NMPA/FDA审批,公司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持续推出新产品,多个为国内外首创。此外,药品研发方面,甘精胰岛素已处于PK/PD 临床实验中;门冬胰岛素已处于PK/PD 临床实验中;杜拉鲁肽生物类似药目前已经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已递交了临床申请资料。

    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到疫情带来的影响,我们略微下调公司业绩,预计公司2020~2022 年收入91.60/114.50/141.98 亿元(原来为96.93/121.16/149.02 亿元),同比增长17.5%/25.0%/24.0%,归母净利润20.74/26.52/33.49 亿元(原来为

    23.85/30.92/38.58 亿元),同比增长20.2%/27.9%/26.3%,当前股价对应2020~2022 年PE 为34X/27X/21X,考虑可降解支架处于高速增长期、器械板块药物球囊和左心耳封堵器等多个重磅品种如期获批,未来5 年,公司还将在器械板块和药品板块持续迎来新产品获批高峰期,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保持快速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可降解支架销售低于预期;新产品获批进度低于预期;药品集采及高值耗材集采导致产品降价超出预期;疫情的影响存在不确定因素。